两次超级单体风暴的雷达回波特征对比分析

来源 :2008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经验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i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天气图、卫星云图资料,重点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产品,对2002年7月15日发生在天津市宁河县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和2005年8月16日发生在天津地区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分析了速度图上的中尺度系统的回波特征和反射率图上的图像特征.
其他文献
切断低压常常与阻塞高压相伴出现,我国最常见的切断低压是东北冷涡,它的天气特点是造成不稳定的雷阵雨天气。文中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数值产品及卫星云图等,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7年夏季内蒙古自西向东的一次大到暴雨过程作了分析,对内蒙古暴雨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探讨。
深圳市地处低纬副热带地区,强雷暴等剧烈天气经常导致严重的损失,因此必须对雷暴等天气系统做出准确及时的识别、追踪和预报,以满足近年来政府防灾减灾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需要.本文论述的雷暴自动识别和追踪技术是一种利用模式识别技术进行云团边界识别、拓扑处理,建立生命周期与族谱关系,从而进行雷暴云外推的方法(云团边界相关追踪法).
沙澧河流域位于河南省中部,属于淮河流域的颍河水系,是河南省的重要防洪河道.进入21世纪以来,沙澧河流域的大暴雨呈现越来越频繁发生的趋势,2000年、2004年的流域大暴雨均造成了澧河流域的大洪水.2007年7月4-15日沙澧河流域在十天之内连续出现了两次大暴雨过程,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会议
以模式识别和相似预报思想为基础,建立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SOM)的聚类天气分型和交叉验证的K最近邻域非参数估计仿真模型(KNN).该模型首先以自组织神经网络技术对西北地区的高空流场和高度场进行聚类分型,针对不同天气形势下的历史样本,通过交叉检验,分别寻求各类天气型下的最佳K组合.
会议
本文分析了1951-2005年55年历史上冬季发生在武汉市的大雪过程,提出了影响武汉市冬季大雪的主要天气系统,以及如何利用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进行武汉市冬季大雪预报的思路。
本文分析了形成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直接原因,重点探讨了重庆灾害天气的低温分析、雨雪分析及冰冻分析与短期预报的联系。
运用FY-2号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以及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济南市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这次大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十分不稳定和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强中尺度对流云团直接造成。低空强西南风急流的水汽输送,近地面层冷空气的入侵及其与暖湿空气形成的强烈辐合,高空的强辐散以及中层短波槽的东移触发,共同导致了中尺度对流
利用多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常规探空资料和逐小时的自动站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河北省东部平原(以下简称冀东平原)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在不稳定层结存续条件下,急流方向上上游雷达站中尺度低空急流的脉动对下游台站的短时暴雨预报具有一定时效的指示意义。
2007年7月27日F午,一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在湖北省南部生成,在向偏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加强.受其影响,鄂东大部分地区出现了5~7级大风.局部瞬时风速达10级以上,并伴有冰雹发生.灾情调查反映,此次雷雨大风灾害主要位于武汉、洪湖等地,其中武汉市黄陂区有12个乡镇受灾最严重,共有10人死亡,经济损失1亿多元.本文利用多普勒雷达、卫星、高空/地面图以及T213和1 min加密的地面风等资料对2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风云卫星、新一代雷达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28-30日豫西卢氏县发生的历史罕见暴雨山洪诊断分析表明: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低空急流和中低层切变线提供了有利于暴雨的充足的水汽、强的上升运动和不稳定层结等环境场条件;在有利的环境场条件下,中尺度对流云带中β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发展并持续影响造成卢氏暴雨。新一代雷达显示“列车效应”、暖平流S弯曲、南风急流和风速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