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主要变质核杂岩晚中生代花岗岩时代、成因类型对比及意义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ingl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华北克拉通的云蒙山、娄了店、医巫间山和辽南四个主要变质核杂岩中的晚中生代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花岗岩的变形特征、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65~150Ma的花岗岩浆活动可能是在地壳加厚背景下发生的,深部地壳减薄可能开始于150Ma,在130Ma~110Ma达到峰期,以变质核杂岩的快速隆升和区域上A型花岗岩的出现为特征。研究区165~120Ma之问均有高Sr低Y的花岗岩岩浆活动,前期165~150Ma,可能与挤压推覆造成的加厚地壳有关,加厚的地壳使地温梯度增加,增温的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岩浆混合使早期的花岗岩部分具有S-I过渡型花岗岩的特征;150~120Ma,虽然深部地壳已经开始强烈的减薄过程,仍然可以产生来源于较深地壳层次的花岗质岩浆,部分地区由于地壳厚度的不均一性,产生A型花岗岩;125Ma左右,随着变质核杂岩的冷却抬升和剥蚀,可能开始伴随有深部幔源岩浆底侵,A型花岗岩大量出现。
其他文献
广州塔”是广州市亚运会的地标建筑,在塔层121m与454m高度自2010年11月以来开展了颗粒物PM10/PM2.5/PM1的测量,观测仪器是德国GRIMM180型气溶胶粒子谱仪.2010年11月至2013年5月的资料分析表明:PM10/PM2.5/PM1的年均值在121m高度为44.1/38.2/34.9μg/m3,454m高度为35.7/30.4/27.5μg/m3.以2012年发布的《环境空
基于卫星资料监测地面细颗粒物能有效弥补地面站点观测的不足,而其关键在于对卫星资料进行多个影响因子的订正,因此对影响因子敏感性的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广州地区为例,对2010年MODIS AOD资料和地基PM2.5观测资料进行时空匹配,研究垂直(气溶胶标高)、湿度(吸湿增长因子)和粒径(有效半径)三个影响因子及其组合的敏感性,使用三个因子及其组合对全年、干季和湿季数据的进行订正,比较和分析订正效果.
低温冻害是危害新疆林果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的三大灾害之一,通过对越冬期间果树冻害历史灾情资料的调查及最低气温数据库的建立,研究冻害的发生时间、界限温度等,分析了冻害发生年各项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阐明果树越冬冻害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可根据冬季平均气温、最低气温、降温天气及低温持续时间等确定该区巴旦杏越冬时期发生冻害的定量气象指标.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防范低温冻害提供理论依据,为林果业生产服务.
利用新疆塔城地区7个气象观测站1960年9月—2012年5月逐年、月、日气温资料,从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寒潮天气发生次数,运用合成分析、回归分析、小波分析、突变检验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塔城地区寒潮天气的气候统计特征、变化特征,采用美国国家气象中心的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寒潮天气的环流形势进行了环流分型,结果表明:塔城地区寒潮天气以塔城盆地最多,南部次之,中部最少;冬季寒潮发生最多,秋季次之,春
利用1959-2005年全国824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总云量日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46a我国冬、夏季地面平均气温总体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分区的基础上,研究冬、夏季平均气温的区域变化特征以及气温与日照时数、总云量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1)1960-2005年,我国有6个凉夏年、8个酷暑年、5个冷冬年和6个暖冬年,酷暑年和暖冬年大多数出现在后10年;(2)冬、夏季平均气温
连续15年开展油菜生育期测定,统计分析气象条件与油菜盛花期的关系,并利用气象相关因子建立油菜盛花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气温对油菜花期影响作用表现最显著,日照其次,降水量对油菜花期早晚影响最小.利用月气温资料和油菜始花期数据建立盛花期定期和不定期两种预测模式,可以有效应用于油菜花期预报和服务.
随着杭州设施农业的发展,大风对设施农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而相关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杭州市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的上报大棚受灾资料和发生地的风速资料(无发生地的风速资料时通过反距离加权法进行计算)收集,分析单栋钢架大棚受损与风力等级的关系.将大棚根据薄膜和钢架的受损程度,划分为轻度(覆盖薄膜局部被吹破)、中度(覆盖薄膜被风撕毁较多,结构轻度变形)和重度(钢架结构严重变形或吹倒,薄膜被吹掉)三个级别.
基于非平衡热动力学原理,给出了一个综合力学破坏与局部熔融破坏的全新“三重破坏”模型:对于力学破坏,考虑了基于非平衡热动力学的弹黏塑性破坏;对于局部熔融,采用了平衡的热动力学模型(借助基于Gibbs能最小化原理的MELTS软件包)。该模型在统一的热动力学框架下,实现了对岩石圈浅部脆性破坏、中深部韧性破坏和深部局部熔融破坏的综合描述,因而被称为三重破坏模型。方法中对力学破坏的描述基于Karrech等的
会议
对于大陆内部变形研究,板块构造边界条件以及板内黏度结构空间分布共同决定了大陆内部动力学变形的分布特征。基于对东亚大陆新生代相对清晰的构造边界,研究的主要方面在板内的黏度结构的空间分布上。新生代印藏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起存在两个端元性模型:一个是区域连续变形的薄板模型,缩短量主要由大陆内部的连续变形所吸收;另一个则是大陆逃逸模型,缩短量主要由大陆内部的深大断裂所控制,在深大断裂附近造成明显的应变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