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药师大愿和弥陀大愿之异同

来源 :中国福山首届药师佛与健康文化论坛组委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996115122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讲述的世界观中,有两个非常神秘的世界和佛陀,一个是东方琉璃世界,其中有消灾延寿药师佛;一个是西方极乐世界,其中有阿弥陀佛.这两个世界和娑婆世界距离遥远,却对娑婆世界的佛教信众有着无比的吸引力;这两个佛陀虽然不在娑婆世界,但却对娑婆世界的佛教信众影响巨大.这两个世界和佛陀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呢?从佛教教义来讲,是源于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在学佛过程中所发的大愿.下面,就从他们最初的菩提大愿,来探讨他们的体系和功德特点.现在虽然众生福德浅薄,但佛陀大悲毕竟不舍众生,以无量方便来升起众生的信心。有些信众希望得到现世当下的利益,尤其是能消除疾病灾难,佛陀大悲就示现为药师佛及其大愿功德;有些信众注重对现世苦难的出离以及来世的佛力加被解脱,由此而有阿弥陀佛及其大愿功德的示现。其实,所有佛陀功德是无二的:至心信仰,一心持念阿弥陀佛,一样可以消除疾病,免除灾难,得到天龙八部护法鬼神护持,国泰民安;至心信仰,一心持念药师佛,一样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至一生补处,成就佛道。“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其他文献
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和大众的幸福.以幸福价值观为取向的区域发展理念,强调区域经济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强调发展民生经济与可持续经济,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区域政策和选择区域发展路径手段以及考量区域发展绩效中要注重人民的幸福感与分享发展成果的要求.以幸福价值导向的区域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处于不同发展
技术创新主体的思维方式与创新生态价值取向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并协同演进.人类的思维方式从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后工业文明社会大体上经历了整体主义思维方式-还原主义思维方式—(新)整体主义思维方式这一否定之否定过程.与之对应的是,人类的技术创新生态价值取向经历了朴素生态价值取向—(基本)无生态价值取向—高层次生态价值取向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生态化技术创新其实是对技术创新生态价值取向历史演变进
本文探讨了收入差距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差距对环境质量既有直接影响,也会通过投资与经济增长而对其施加间接影响.文章随后用我国2001-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直接回归与残差回归方法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上述研究结果.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环境质量,应大力缩小收入差距,并贯彻适宜的生态投资政策,以减小投资对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
The cement stabilized soil in natural condition, as well as stabilization in corrosive site, will be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uch as acid rain, seawater invasion or industrial pollution,
秸秆施用不但可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和增加土壤固碳,还影响土壤中CO2、CH4和N2O的排放.其影响的方向及程度取决于土壤的通气状况和有机物的施用量.稻草易地还土被作为一秸秆综合利用的革新措施,但其减排效应仍不清楚.选取亚热带2个旱地和2个稻田土壤,设置0、2、4、6和8 g kg-1稻草施用水平,旱地土壤50%WHC与稻田土壤淹水条件,25℃下培养60天,定量研究稻草易地还土的减排效应.结果表明
Knowledge disseminative capability is an important ability in the sending and receiving process,which is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for transferring knowledge effectively.Despite that importance has b
佛教大小乘戒律和康德的诫律并不完全相同,大小乘戒律之间也有区别,要探讨彼此间的差异,从社会学意义上考察佛教戒律和康德诫律之间的异同,是一条比较恰当的研究路径.并进而探讨菩萨杀人背后隐藏的另类戒律,揭示康德说谎杀人背后隐藏的真正精神,以及二者之间的不同.考察了小乘戒律和康德道德主义者对菩萨杀人的批判以及菩萨戒对小乘戒律和康德道德主义者的回应.作者指出大乘菩萨戒和康德的自律进入世俗社会出现的伦理困境,
《老子》早出于春秋之末.首先根据《史记》所载相关史实可以明确老子是修道者,《老子》是其修道思想的集中表达;其次,老子及其著作代表了年代久远的中华上古修道传统;再次,老子是通过本人口述、他人记录的方式完成了《老子》五千言的创作,所以《老子》的创作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后,很可能从一开始就有多个版本的《老子》并行于世,这样出土简帛中多个版本的《老子》在很大程度上就获得了合理的解释.总之,以司马迁
静观作为一个可能过于宽泛的概念,仍然有其观念史上一些较明确脉络."静观"(contemplation)与"理论"(theory)在希腊语中本是同源,但在日后的使用中逐渐分离,与"理论"不同,"静观"的含义和用法不仅从一般的观念史上看,而且在尼采与德勒兹各自的哲学文本中,都有较多歧异.笔者通过分别梳理尼采与作为法国新尼采主义者的德勒兹文本中静观的歧异用法,在一般观念史的比照下,试图为尼采与德勒兹那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的重要哲学文献,探讨青年马克思思想的转型离不开对其的分析.本文根据EGA2相关文献学研究成果,对《提纲》研究中的一些背景性问题进行考察.从《提纲》的写作时间和原因的研究出发,分析恩格斯与马克思写作《提纲》的关联,并评析恩格斯对《提纲》的评价,以夯实《提纲》研究的基础.另外,恩格斯所说的《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具体涵义,只有结合具体文本语境-《费尔巴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