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集蓄雨水的权属制度

来源 :中国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198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雨水的集蓄是一种古老的取水方式,它主要是通过人工修建水库、水塘、水池、水窖等取水工程直接收集雨水、大气降水。这样的取水方式在我国的《水法》、国务院颁布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水事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的规定,而对于以这种取水方式所得水的权属是否归国家所有,却存在争议。
其他文献
城市水资源紧缺问题由来已久,并日益严峻,甚至成为部分城市发展之“最短的那块木板”。化解城市水危机,主要仰仗于各个城市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权限,科学地制定地方立法和作出制度安排,通过建立对城市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保持维护和开发创新的法律(制度)体系,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乃至发展。
海牙宣言认为全球水资源以及提供和支持水资源的相关的生态系统面临着来自污染、非可持续性使用、土地使用变换、气候变化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威胁。世界各国在水安全上面临许多挑战。如何可持续利用稀缺的淡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完善水资源的管理制度,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的研究课题。水权交易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但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尚有差距。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第一例水权交易—东阳—义乌水权交易案
跨国水资源包括国际河流、湖泊及其大小支流,或者国际河流的入口和出口(通常称为国际流域)以及处于两国或更多国家管辖之内的地下水系统。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应承担的义务,流域各国在自己境内利用跨国水资源或进行其他活动时,有义务通过国际合作或者采取合理的单边措施,保护国际流域水资源,防止对其他流域国造成重大损害。规范跨国水资源保护问题的国际法律文件包括全球性水条约、区域性和流域水条约、政府间组织的决议和宣言
农村水资源保护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制度作为资源配置的中心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水资源社区保护制度是一种能够实现资源静态利益与动态利益相统一的制度表达。借助于农村社区治理与“制度市场”的理论耦合,对农村水资源保护制度进行梳理,以制度市场的供给、需求及和谐均衡为视角提出农村水资源保护制度建设中社区构建思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构建完善的、切实可行的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深入剖析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建设的密切关系和客观评述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立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首先应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和流域生态环境责任原则;现阶段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为能够切实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对象为水源地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水资源污染的受害者
关于水资源国家所有权法律性质的公权说和物权说的观点各有偏颇之处。水资源国家所有权既有公权性质,又具私权特征,其双重属性应从水资源国家所有权主体和客体的特殊属性来分析理解。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我国水资源问题根本有效的战略举措。本文从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出发,分析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最后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四个方面论证了如何构建我国节水型社会制度。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权流转制度是在当前全球淡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供需严重不对称的情势下应运而生的。我国水权流转制度理论及相关的制度建设比实践起步的晚,发展的缓,因此水权流转实践面临着不少的法律困境。本文试图以水权流转主、客体范围的厘定为突破口,展望我国水权流转制度的发展愿景。
水资源所有权是中国水权制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在民法法典化的过程中,《物权法》肯定了将水资源国家所有权改造成为纯粹的私权的主流观念。事实上,在世界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民法典虽然对此有所涉及,但并未将其纳入私权体系。水资源国家所有权主要是规定在宪法和水资源单行法中,公权的属性更为突出。应当矫正我国《物权法》对水资源国家所有权不恰当的私权定位,实现其公法属性
建立和实施西部生态补偿机制,是保证我国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顺利实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跨区域资源调配西部生态补偿理论基础有生态功能区划理论、自然资本理论、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自然正义理论,理顺跨区域资源调配过程中资源输出输入双方利益关系和成本关系,在此基础上完善西部生态建设中国家补偿和区域补偿的形式,是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中西部生态补偿机制构造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