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浊毒”立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来源 :第八次李时珍医药论坛暨浊毒理论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ile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functional bowel disease,FBD),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根据RomeⅢ标准IBS,主要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未定型(IBS-U),其中又以IBS-D较为常见.目前,西医治疗IBS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用胃肠解痉药、肠动力调节药、止泻药和肠道菌群调节药等,结合心理和行为疗法进行治疗。近20多年来,中医药治疗IBS的满意疗效己被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以“浊毒’理论为基础,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IBS-D已取得明显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述评《伤寒论》中下法的源流考和临床运用.下法,中医临证八法之一,通指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逐邪外出的治法,又称泻法;其具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和寒积、逐瘀祛痰的作用.适用于胃肠实热内结或寒积、宿食积滞、水饮、瘀血、痰湿等停留体内而见大便秘结、腹痛胀满、发热、鼓胀、水肿、肠痈、痢疾等病症的里实之证.此法肇始于《黄帝内经》,完善于《伤寒杂病论》(亦名《金匮玉函经
《本草纲目》药物分类综述《本草纲目》中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于公元1578年编撰,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刊印.这是一部中医学论述药物学的专著,是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也是中国本草书籍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文重点讲述了李时珍“格物致知”的编写思想,以及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中的逻辑思维形式.《本草纲目》的分类叙述方法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次创造性发展,条分缕析,使读者一目了然,其分类方法实际上已具备了现代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建立了16部60类分类法,这是一种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并按层次逐级分类的科方法.这是一种建立在以部统类,"析族区类"的分类原则下的纲目划分.李时珍将一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
中医养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除了医疗保健以外,还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与中医养生相关,其中茶与中医的关系,在普通群众看来与中医密切相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茗”条之下,介绍了他所处在的时代之前,各种代表性医药著作的观点,同时也根据自己的生活见闻和自身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综上,时珍对茶的研究是深入的(因篇幅所限,时珍所引的前人论述未能列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高度关注,中医学认为其属痰浊、瘀血等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浊毒内蕴,引发此病.笔者经近几年的临床观察,认为毒、瘀存在于本病的整个过程,因饮食损伤,或贪逸恶劳,或情志失调,或外毒侵袭,或痰湿体质,致痰浊内生,浊聚为毒,毒邪日久生瘀,损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PLGC)患者情志的影响.方法:将22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9例和对照组110例.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方,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胃胀、胃痛、嗳气、烧心等)、胃镜、病理及情志(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胃癌前病变(PLGC)患者情志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显著性(P<0
Wissler-Fanconi综合征是一种以长期间歇性发热、皮疹、关节痛和白细胞增多四大表现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杨倩教授认为中医辨证应属气血两虚,浊毒内蕴。外邪入里化热,迫血妄行而见周身斑丘疹,日久耗气伤血,气血两虚,见乏力、纳差;鼓动无力,以致气血津液瘀于体内,而成痰浊内蕴之证,浊毒流注关节阻碍气血,不通则痛,见关节疼痛,毒热稽留不去则身大热等症。本文针对具体病例,治疗以补气养血,化浊解毒为大法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指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胃幽门吻合术后或胆囊切除术后引起的含有胆汁、胰液等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在胃酸的影响下,对胃黏膜屏障造成破坏,引起H+弥散增加,从而导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临床表现多表现为上腹部灼热性疼痛、痞满,恶心,泛酸,空腹呕吐胆汁、口干口苦等症.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多应用保护胃黏膜、促胃肠动力、抑酸、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甚至消失,黏膜肌增厚,黏膜变薄,甚至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临床常表现为:胃脘堵胀、痛或不痛、反酸、烧心、嗳气,或伴有纳食减少,消瘦等.西医应用先进的诊断技术,对本病诊断明确,治疗主要以根除Hp、抑酸、保护胃黏膜、增强胃肠动力等为主,但目前尚无标准的综合治疗方案,并且西药治疗复发率高,长期应用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中医从
目的:观察化浊利胆方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应用消炎利胆片治疗,对照组应用化浊利胆方治疗,共治疗9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浊利胆方治疗慢性胆囊炎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