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热活性检测中药固体制剂体外溶出度分析方法的初步研究

来源 :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UPLC法从生物热活性角度,探讨用微量热法测定中药同体制剂体外溶出度的可行性,旨在弥补单纯化学方法难以全面反映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检测的不足。以银黄片为模型药,考察在pH6.8(磷酸盐缓冲液)溶出介质中,不同溶出时间的银黄片溶出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代谢热曲线特征谱图,得到一系列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创新性地首次提出基于生物热活性所得银黄片的累积溶出度,并与UPLC法测定绿原酸和黄芩苷两个指标成分所得的溶出度运用f2相似因子法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显示f2相似因子均大于50,表明两方法所测的溶出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生物热活性应用于中药固体制剂的体外溶出度研究是可行的,为中药固体制剂质量控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评价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优选当归苦参丸方药固体发酵条件。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系统考察药材量、温度、发酵时间及麦麸量4个因素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最佳发酵工艺为药材量400g、温度29℃、发酵时间28天、麦麸10g。
目的:初步分离蜈蚣胃蛋白酶酶解液的抗凝活性部位,检测活性部分的分子量分布范围。方法:用葡聚糖凝胶G-100过滤层析柱对蜈蚣\胃蛋白酶酶解液进行初步分离,以紫外检测法、考马斯亮兰法检测,合并凝胶层析蛋白流分;以APTT凝血时间为指标,检验各组分体外抗凝活性;通过MALDI-TOF-MASS法检测分离部分的分子量分布范围。结果:蜈蚣酶解液通过凝胶过滤层析分得的两组分抗凝效果显著,分子量分布范围850-
目的:筛选处方中醇溶性药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工艺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以乙醇为溶媒进行回流提取,并以熊果酸作为考察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乙醇回流提取的最佳工艺。结果:最佳醇提取工艺为加6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时。结论:验证性实验及中试实验均表明该工艺稳定可行。
目的:在天麻效应组分速释微丸的基础上,以Eudragit(R)RS100为主要包衣材料,采用流化床底喷包衣法制备天麻效应组分缓释微丸。方法:用挤出滚圆机制备天麻素效应组分速释微丸,单因素考察法优化包衣液处方,并评价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和体外释放度。结果:微丸粉体学性质良好,体外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 动力学方程,在12 h内具有缓慢的释药作用。包衣增重和增塑剂的用量是影响微丸释药速率的主要因素,抗
目的:研究川芎、当归挥发油的环糊精(β-CD)包合的最佳工艺。方法:以包合时间、包合温度、β-CD与混合挥发油的比例为考察因素,以挥发油利用率为考察指标,设置因素的不同水平,用均匀设计法优选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的最佳工艺并对包合物进行了验证。结果:β-环糊精包合川芎、当归的最佳工艺为:包合时间为140min、包合温度为40℃、混合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为1:8。结论:包合物与混合物有明显区别,β
目的:建立红花黄色素及其热降解后的指纹图谱,通过指纹图谱来考察红花黄色素热降解对抗凝血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Akasil C18(4.6×25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和0.4%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7mL·min-1,检测波长为403nm,柱温为30℃,建立指纹图谱;运用玻片法及毛细管法测定花黄色素受热前后对抗凝血作用。结果:红花黄色素受热前抗凝血作用强于受热后,指纹图谱显示
目的:建立安宫牛黄胶囊中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和栀子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ZORBAX C18,测定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三乙胺(35:61:4:0.2),检测波长283nm,测定栀子苷的流动相为乙腈-水(9:91),检测波长238nm。结果: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和栀子苷分别在0.17~1.90μg、0.11~3.45μg、0.125~0.75μg范围内
目的:建立家兔血浆中水飞蓟宾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定量检测方法,并应用该方法测定水飞蓟素纳米混悬剂家兔口服给药的药动学。方法:待测血浆0.2 mL加0.4 mL乙腈沉淀蛋白,离心取上清液20μL进样,流动相水相为0.1%的甲酸溶液,有机相为甲醇乙腈的等比混合液(含0.1%的甲酸),采用梯度法,流速0.5mL.min-1,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多反应离子检测,负离子模式。结果:血浆无干扰测定的内源
目的:研究复方盐酸小檗碱结肠定位片在大鼠体内的释药行为。方法:以Eudragit L100与EudragitS100为pH敏感层材料,以Surelease为时滞层包衣材料,制备复方盐酸小檗碱pH-时滞型结肠定位片(用于大鼠给药,片径3mm);大鼠灌胃给药,考察药物在大鼠消化道各段的释放情况。结果:体外释放度试验表明,当pH敏感层增重4.9%,时滞层增重7.7%时,可控制药物在到达小肠后2.7h释药
目的:验证盐酸小檗碱酶触型结肠定位片的体内定位效果。方法:采用大鼠口服给药,考察药物在大鼠消化道各段的释放情况。结果:大鼠口服盐酸小檗碱酶触型结肠定位片后主要在盲肠和结肠部位释放药物,在胃和其他肠段基本无药物释放。定位片在盲肠和结肠菌群降解酶作用下,释放速度快于小肠环境。结论:盐酸小檗碱酶触型结肠定位片具有结肠定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