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觉到学术自觉--关于增强地方志学术性的若干设想

来源 :走向世界的中国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g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史学界和方志界的专家学者对地方志的学术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经过长期的争鸣,地方志具有学术性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学术思想是人类理性认知的系统化,学术思想是否发达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现今,一系列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或制度安排,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发展改革,建设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期,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一一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或制度安排的愿景与地方志学术性的现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摆脱当前地方志的话语权在日益繁荣发展的社会文化体系中日渐式微的困境,给予地方志一个合适的学术或学科的定位已成为当务之急.因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笔者窃以为应增强地方志的学术性,提升学术价值,推进方志学术文化建设.有鉴于此,建构中国方志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存在着一条从文化自觉到学术自觉的普遍主义进路.中国方志学及地方志同时面临文化自觉和学术自觉的诉求,如果只有文化自觉,而没有学术自觉,将缺乏发展的形式;如果只有学术自觉,而没有文化自觉,将缺乏发展的内容.对于地方志而言,文化自觉即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的视域下重新检讨、审视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关系;地方志与地方史的书写模式趋同化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方志界关于史、志共向发展的认知,使前者重新回归后者的范畴成为可能.学术自觉的一个重要实践形式,即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交叉和渗透,开阔了本学科的学术视野,催生了一大片新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新的交叉学科.历史学分支学科的客观现实,以及地方志回归地方史的趋向,决定了方志学研究与地方志编纂可以自觉地借用各专门学科的概念、理论及方法,从历史学与各专门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中获得理论借鉴和支撑.
其他文献
本文从获取方式、文件格式、资料性、便捷性、观赏性五个方面分析了《世界年鉴2017》和《南非年鉴2015/16》电子书的异同,认为年鉴也必须顺应数字化阅读的趋势及时出版电子书
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中国城市借力国际舞台奉献了一场场文艺盛宴,不仅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创新,同时融合再造了其他民族的传世之作,显示
中共中央首提“文化自信”的概念后,“中国故事”的传播异彩纷呈,中国元素在其中的角色始终举足轻重.本文提出“方志故事”的概念,认为“方志故事”有助于方志文化的传播,且
选取美国《世界年鉴》作为中美年鉴的比较对象,有其代表性:《世界年鉴》由《纽约世界报》于1868年创刊,到现在已有140多年历史,每年发行160多万册,在美国家喻户晓,是美国年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地方
地方志话语,来源于对地方志记述对象的客观认知,是对当地历史与现状话题的叙述表达.地方志话语体系,是地方志话语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表达体系,是地方志内容知识体系、
新方志的出现,始于1949年.至1966年文化革命发生前,为其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中,新方志的推进在建立中央一级领导机构、与档案事业及地方史发展紧密关联等方面,显示出过去
现代大量修志实践的开展,扩展了传统的方志概念,地方志书不再局限于一个行政区划.现代资料收集能力的提高,事件志的编纂会越来越便捷.随着对某一重要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全局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一个初始不为外部关注的文化现象——中国方志文化,在九州大地悄然兴起.2006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把修志、编鉴纳
大众意义上的方志文化具有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中国地方志的文化底色.出于“矜其乡贤,美其邦族”的主观,地方志自古以来就有鲜明的文化基因,而专设艺文志则是其文化身份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