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阳明三承气汤证辨证方法学探析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j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家实”是《伤寒论》阳明病最具典型特征的证,三承气汤证是其辨证核心,具有起病急、变化迅速、病势凶险的特点。准确快速辨证是及时用药和控制预后的基础,在辨证过程中把握阳明病进程中的“度”非常重要,“以外揣内”是仲景三承气汤证辨证的基本特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方法学,通过归纳总结阳明三承气汤证辨证方法学,对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有举一反三的启示意义。三承气汤之攻下有峻下、和下、缓下之别,在衡量机体正气之强弱、热之多少、燥屎之成与未成,以及病势之缓急的基础上确立的治法,仲景在辨证中根据阳明病早期邪热弥漫、中期热与实兼夹、后期里实伤阴或邪结阴竭的病理,依据热型、口渴程度、腹部症状与大便等临床表现,应用多种辨证方法,既有典型症状辨证法,又有预测法、试探法、反证法、筛选法等多法配合,以期在疾病的快速变化中把握治疗的最佳时机,救急于明察秋毫之中。本文现就 《伤寒论》阳明三承气汤证辨证方法做一总结。
其他文献
国家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后,组建了老中青三结合的科普科研组和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现有1000余人),开展信息时代科普教育的创新与实践。例如,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视媒体、幻灯投影媒体,以及传统的教育媒体(书本、教具等),创造出的“光动媒”新技术:“运用光学、动画原理,编制导学式立体化科普教材,实现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并将研究成果拿到社区、学校、农村、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里的一节经文。粗看之,文字浅显,殊无深义,而潜心研讨,则感字字珠玑,涵义深刻,正确理解此节经文的涵义,对治疗痰饮病有很重要意义。要完满地理解和认识仲景这节经文就必须要回答以下问题:何谓“病痰饮者”?此处痰饮和后世所谓痰饮是否是一回事?其产生的病理机制是什么?为什么对痰饮病者要治之以温?对其他水液内行的痰病可否用温法?“和之”的含义是什么
《伤寒论》作为中医的经典,一直是中医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仅搜索近20多年的文献,有关的研究论文就达两千多篇。然而,研究的论文虽多,但高质量的论文有限,许多论文或内容重复,大同小异,翻来复去地在原书内容中打转。对这门学科的发展并无多大促进作用。《伤寒论》作为一门学科,新近编写的教材并己用《伤寒学》命名,则其学术研究思路和学科发展问题是从事本学科的研究者必须认真加以考虑的,那么,该如何考虑该学科的研究
仲景撰用医经家言,论广经方家法,构建了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伤寒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不惟是治疗外感病的经典著作,更是辨证论治之楷模。同时,《伤寒论》又是聚讼最多的一本书,并且均涉及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伤寒病与温热病的关系;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以及提纲证与变见证的关系。
“方证对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强调方随证立,有是证用是方。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在现代医学领域的运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运用越来越广。如果能够将循证医学思维运用到“方证对应”研究中将会对其起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方证对应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了“方证对应”研究的现实意义,提出运用循证医学思维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方证对应”相关体系的建议。
《伤寒论》论述了外感中风、中寒、中喝、湿病、霍乱、阴阳易等病,其感邪不同,发病与传变特征亦不相同,书中对于风寒之六经脏腑的传变,详而又详,其发病机理论述得系统又完整。在《金匮要略》有关杂病的论述中,或论病,或论证,反简而又简。在教学中,有很多不甚明了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并予以更正,把更符合机理的观点充实到教材里,这样才能促进教材的发展和内容的丰富。笔者仅就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请共同讨论研究
《金匮要略》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笔者研读《金匮》20多年,尤其对仲景“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一重要观点感悟颇多,并灵活运用于临床,在审因辨证、因人施治、预防外感等方面,略有心得。笔者兹不揣浅陋,就学用《金匮》“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体会,略陈管窥,有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斧正。
《金匮要略》是当今中医教育中,全国所有中医院校中医专业本科、硕士乃至博士阶段的主干甚至是必修课程。一门专业课的价值无非有应用价值与理论价值两个方面。因为《金匮要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专书”的性质,其课程性质则一般被界定为中医临床提高课。目前,就临床具指导意义有清楚阐述而言,对其理论思想的认识主要在“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辨证论治”、“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治未病”、“
疼痛是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信息与依据。《金匮要略》特别重视疾病的疼痛表现,许多疾病根据疼痛表现与性质便能推测病变部位与病变性质,为临床诊断与辨证论治提供依据。《金匮要略》有关疼痛内容在望、闻、问、切四诊中都有反映,如“色青为痛”:“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局部“若有痛处,当发其痈”:“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等。《金匮要略》前二十二篇,除第十六篇未提到疼痛字样外。其
中风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证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脑血管意外。其致病因素及诊治法,历代医家均有所论述,论点各有侧重,然缺乏其系统性。有鉴于此,不揣谫陋,谨以临床为依据,试为论述于此,以供同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