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台区强震震中迁移规律及对未来强震震中的预测

来源 :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科学地分析未来华北地台区强震震中方向,本文将地质力学中的构造应力场理论和华北地台区近几十年来的历史上强震震中资料相综合,从中看出,华北地台区在现今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为NEE-SWW向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NNE-SSW的右旋张扭性剪切面和NWW-SEE向左旋扭压性剪切面是现今地震活动带,地震沿NNE-SSW的右旋张扭性剪切面从SSW向NNE迁移,沿NWW-SEE向左旋扭压性剪切面从向SEE向NWW迁移,并在二者交汇区域形成强震震中.据此结合华北地台区近几十年来的历史上强震震中资料推断未来华北地台区强震震中将向辽西迁移.
其他文献
参考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和目前出现的几种云参数处理方法,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东亚和热带海洋地区的云参数处理方法,并着重进行了总云量的反演.处理的资料取自GMS-4的S·VISSR资料,覆盖范围为50°N-30°S,80°-175°E.时间为1991年的1、4、7、10四个月.使用上述方法对卫星资料计算得到了日、旬、月的平均云量.通过与其它资料和处理结果的对比分析,对处理方法和处理结果的真实性进行了初步检
会议
本文采用我国卫星气象中心1986年10月至1988年6月连续两个冬半年的NOAA-9和10两颗卫星的定量信息,选取晴空条件下加工成1.2分经纬度网格通道1、通道2(Ch、Ch)的反照率和通道4(Ch的亮温资料,对照青藏高原北部80个气象站相应时间的雪深和祁连山区雪密度的气候资料以及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水文资料,建立雪盖、融雪和雪深与卫星资料的统计关系后,用计算机估算出祁连山区各流域积雪的三个基本参量(
利用我国新近发射的风云-1C极轨气象卫星,对1999年5月13~14日发生在塔里木盆地至河西走廓西部的沙尘暴与浮尘扬沙天气进行分析.发现本次沙尘暴过程仅发生在盆地南部并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等山脉北麓向偏东方向移动,然后影响到敦煌附近并逐渐减弱为浮尘扬沙天气.同时进行天气气候学分析和解释.说明风云-1C在环境监测方面可以发挥极好作用.
利用GMS T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长江大水的天气成因.结果指出:在强厄尔尼诺事件和青藏高原强降雪及积雪造成的异常大气环流背景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且位置偏南偏西,赤道辐合带和夏季风显著偏弱,中纬度地区冷空气不断东移南下,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4个持续性暴雨和大暴雨时段,酿成了这场大水.
震前亮温升温时在震中附近采集气体样品,经过化验分析证明CH和CO等温室气体含量成倍或成数量级地增加.实验研究也同样证明CH和CO等气体在瞬变电场中获得能量,并释放能量,形成2~6℃增温.在40次的地震短临预报中,而三要素较准确的有9次预报,较好的预报有12次,合计为21次,其中含3次7级或7级以上,4次6级或6级以上,其余为5级左右.最后详细介绍1996年2月3日丽江及1998年4月14日唐山地震
应用气象卫星轨道摄动反演地壳区域构造应力降动态场,对广大地区进行快速扫描获取地震近源区和震源区短临阶段孕震发震前兆场,藉以预测地震三要素——震中、震级和发震时间,以期达到预报地震如同预报气象.对近年来滇西北地震的震例正演计算了丽江、武定强震并绘制其地震前、后应力降动态特征图及其强震前兆应力降异常波动发震时间曲线图.
会议
利用气象卫星的时间、空间上的优势,在总结长江河口河槽演变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卫星图像的分析,确定和研究长江口泥沙地区悬移质的输移路线和活动范围,探讨分析了长江口悬浮泥沙浓度分布动态,分析了滩槽泥沙交换对航道淤积的影响,为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章分析了云迹风计算工作中所遇到的两个几何问题,即图像匹配问题和风矢量计算问题.图像匹配问题是指用于计算云迹风的两幅图像如果定位网格不一致,如何通过图像匹配来减少云迹风的计算误差.风矢量计算问题是指在已得到示踪云位置时,如何准确地求出风向风速.云迹风的计算在本质上是一个几何问题,几何处理周密是减少云迹风计算误差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