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迎来中华易学文化新时代

来源 :华夏大易(北京)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li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周易》之学再兴热潮,将易经的中国古老传统文化推向全人类,越来越被人们和有识之士所认识。易学为人类获得了价值,有缘者命运获得了变化和生肌。与天地和谐健康天论之乐,这是中国一部古老的易经文化经久不衰的服务于人类,宏扬于整个宇宙世界。《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反对因循守旧,泥古不化。为着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促进国家的强盛,当代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总体目标的改革,更是一场以空前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在中华大地从来没有这样深入人心并展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指道下又迎来了中华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传承又可在此大好形势下得到弘扬。
其他文献
文中主要从五个角度考察评价了宋代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即:社会角度、伦理角度、教育角度、宗教角度、科学角度等方面。
《明史·儒林传序》认为,“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独守程朱不变者,惟柟与罗钦顺云。”在理学与心学双峰并峥、明辩暗诋之时,罗钦顺“笃信程朱”;在与主阳明等人不断的论辩中,旗帜鲜明地阐发程朱思想。正因为如此,罗钦顺被后人誉为宋学“中坚”。但是,《明史》对罗钦顺思想的评论有些偏颇。实际上,罗钦顺对程朱理学并非亦步亦趋,而是“笃信”与“独守”中
帝王教育的主要内容不外启蒙性知识学习、执政经验与能力的吸收与培养、君德品质的育成三项。两宋时期实施中央集权,但君主专制尚未完全确立。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启蒙性知识教育是皇储教育的重点,君德养成则是经筵帝王教育的重点。至于执政经验与能力的培养,在两宋时期还主要是宰相的职责,因此并投有得到理学家足够的重视,即所谓“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程颐语)。朱熹曾为经筵讲读官,非常注意君德的培养,朱熹
本文选择在山东省曲阜市孔庙所在处发表,除了表达出「曲阜孔庙」乃是一历史上的特殊空间座落具有象征之意义外,亦欲继前篇形上议题之后,提出一个形下的课题,此即孔庙空间的有形座落之研究课题,追问此一任何人来此均能亲眼视见的筑居、居、寓,以及来来去去穿梭于其「问」的景象,在此一穿梭表相之后,若是停下脚步来沉静省思,究竟环绕此一景象、表相的有形座落之称名:孔庙,此词所指的现实与有形,意义何在?
本文介绍了费孝通晚年社会学研究的儒学境界,他的学说论证了儒家思想的历史合理性、正当性和实际意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费老的精神即在此!费老的学术研究作风朴实,面向现实,他以入世、出世的积极态度深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秩序,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实施举措。早期的儒家和新儒家试图用各种方式和学说构建“现实国”与“理想国”,这与费孝通的努力目标是一致的,在人们看来,费孝通的科学、
中国的儒学创造了以伦理道德为鲜明特色的东方文化。它具有普世价值。人们尊孔学儒,必然可以拯救当代人文精神的危机,重构人类新的精神文明。
儒家的人文精神,就民族而言反映了民族性格、生活准则、生存智慧、处世方略,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仍活在民间,有生命力。就时代性与空间性而言,一切地域、族群的前现代文明尤其是其精神因素,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与意义。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当下社会的发展只可能是畸形的、单向度的、平面化的。儒家人文精神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等价值,在剔除其历史附着的负面性之后,完全可以提炼、转化、活化其合理因素
“易学”博大精深、幽微研几,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意义,并在一定作用上建构了中国艺术设计的基本思维模式。艺术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涵盖了广告设计、印包设计、动漫设计、玩具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诸多领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美感的需求日益增强,艺术设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如何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不被技术与欲望所迷惑,顺应物性、倡导绿
周易文化始于远古,用于历代,传世至今,是中华文化的伟大标志,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堪称中国文化的源头。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周易文化不但主导着中华子孙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征服自然、发展生产,而且对科学发明和社会进步都渗透着无穷的指南。相传炎帝、黄帝、尧、舜、禹几代圣人先后依据《易》中有关卦象发明网罟、舟船、水井、房屋、城市、集市贸易等。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自上古时代便被世人所朗朗诵读,这便是老子传下留给我们的文化精髓。《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多年来笔者不断地对道教研究并反思,主要是从对道教的不同态度及定位来考察不同的道教观,以便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见解,展示道教在文化领域中究竟属于怎样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