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氟二苯甲酮类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光聚合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化工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mond2008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基光聚合存在氧阻聚的问题,氧阻聚导致诱导期,反应滞缓,低的双键转化效率.含氟化合物由于其低表面能表面张力,具有表面迁移性.将含氟化合物接枝光引发剂,制备具有表面迁移性的光引发剂,在固化体系表面形成含氟层,可阻隔氧气,克服氧阻聚.本文通过4-(2,3-环氧丙氧基)二苯甲酮(EBP)与全氟辛酸反应制备含氟二苯甲酮类衍生物(EBPFOA).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红外光谱(RT-IR)表征其结构.采用实时红外光谱(RT-IR)研究EBPFOA 的光聚合引发效率.结果表明,在空气氛围中EBPFOA 的引发效率高于BP.这是由于含氟引发剂向固化体系表面迁移形成氧气阻隔层,克服氧阻聚,提高双键转换率,加快反应速率.EBPFOA 引发的聚合体系随着光强的增加双键转化率会增加,当光强为30mW/cm 时引发效率最大.对于不同粘度体系而言,EBPFOA 对较低年度体系表现良好的氧阻隔性能,而对于高粘度的PETA 体系引发效率较低.当引发剂浓度为0.1%时,难以形成有效氧阻隔层,引发效率低.随着引发剂浓度的提高引发效率增大.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电化学还原邻氯硝基苯制备2,2’-二氯氢化偶氮苯(DHB)是一种新发展的技术,与常用的催化加氢法相比能够有效降低贵金属及有毒有害化工原料的使用比率,提高原料的使用率及目标产物的产率,减少后期的分离操作过程,降低环境污染.在电化学还原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能否在极板上均匀负载直接影响着反应的反应速率及目标产物的转化率,因而寻找合适的方法将催化剂以较好的催化形态负载于极板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通过对比催化剂
会议
伤口修复是损伤后皮肤或其他组织自我修复的过程,伤口敷料能够加速和增强修复过程.目前,已发展出了多种伤口修复材料,而电纺丝纤维膜与细胞外间质的纤维结构相似的特点,使其在伤口修复领域有潜在应用.电刺激能够有效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再生,本文以压电聚合物聚偏氟乙烯(PVDF)和合成水溶性高分子PVP为原料,利用单喷头电纺制备PVDF/PVP纳米纤维膜.在氟元素的低表面能的作用下,PVDF往表面迁移形成壳
以对苯二甲酸、丁二酸(SA)、丁二醇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不同丁二酸含量的共聚酯(PBTS),利用1H NMR、GPC、差示扫描热(DSC)对共聚物的化学结构、相对分子量、结晶性及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SA引入PBT主链,得到一系列数均分子量在3.5万~4万的无规PBTS共聚物;在相同动力粘度条件下,共聚酯的特性粘度随SA含量增加而逐渐升高;共聚酯的熔点、熔融热焓、热结晶温度及热结晶热
孔径大小是多孔材料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本论文研究了酚醛多孔材料孔结构的控制方法.根据酚醛多孔材料的气泡成核机理和稳泡理论,分别通过改良空气成核状态与抑制发泡液的消泡行为来达到控制孔径的目的.在改良空气成核方面,采用加快搅拌速率的方法提供气体分散动力,克服形成气泡所需的表面能;而引入异相成核剂HGB 则可以降低形成微泡所需的自由能并为发泡体系提供大量成核点.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助剂在发泡液表面形成分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是可用于催化乙烯聚合的一系列非常灵活的催化剂,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具有高的催化活性,而且可以在分子级别上控制配合物的结构从而达到控制聚合物结构的目的。该系列催化剂具有强抗氧性,可以催化乙烯和其他极性单体共聚,也正因为其抗氧性,该系催化剂受到了学术和工业领域的注意。将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应用于工业的气相或淤浆聚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该系催化剂负载于球形的载体上。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后过渡金属催化
纳米纤维膜由于纤维尺寸很小,具有密度低、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药物载体、组织工程支架等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为止,光敏性的纳米纤维膜的制备鲜有报道.本文利用含氟光引发剂2959‐F的迁移性,将含氟的光引发剂和PAN共混静电纺丝,制备出表面带有光引发剂的光敏性的纳米纤维PAN.在紫外光照下,可在该纳米纤维膜表面引发单体聚合.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全反射红外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