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中一体化IT系统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 :辽宁省通信学会2020年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ANHUA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持续演进,未来各行业都有被新技术颠覆的可能.目前来看在未来全新的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下,运营商继续单纯的通过升级改造现有BSS系统、OSS系统和MSS系统(业务支撑系统、运营支撑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来应对竞争已稍显不足.三大支撑系统之间,以及各省、市分公司围绕三大系统开发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在未来竞争中将是个性化业务需求快速响应、数据资产变现、智慧运营的天然障碍.在运营商尝试数字化转型的当下,适时建立一个灵活、动态、智能、一体化的IT系统整合三大支撑系统实现数据聚合,是应对挑战的一种有效手段.借此提供全新的差异化服务避免被市场管道化边缘化.在应对未来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行业生态的发展,履行和承担好国企的社会责任.
其他文献
虚拟化资源池是运营商IT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资源池规模愈发庞大,承载的业务也越来越多,资源池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搭建一套能够覆盖宿主机、虚拟机、应用软件、网络设备和存储的监控系统,是保障资源池所承载的业务稳定运行、提高运维人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传统商业监控软件存在监控设备类型单一和处理海量数据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资源池实施有效监控.基于开源监控软件Zabbix的解决方案支持对常见硬件设备、
在中国民航实行"两地一空"传输保障手段的背景下,通过对我国民航指挥信息资源分布特点及现有路由传输模式的分析,提出了Ku卫星自学习窄带路由传输策略,具体介绍该策略中的自学习窄带路由传输原理、带宽自适应传输方法、路由自动探测机理、路由选择策略、信息环维护方式,并根据该策略构建了路由结构框架.
5G核心网相对于4G网络在架构、功能、业务能力提供方面有较大的革新,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风险和挑战,本文重点对5G核心网安全进行了风险因素的识别,提出了具体的安全解决方案以及核心网隔离方案,对未来5G网络安全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分析.
随着5G时代的到来,通信设备用电量逐渐增大,通信局站不断的建设及扩容,各大运营商对通信局站的供电可靠性也越来越关注.众所周知,通信局站的长时间断电会造成诸如信息丢失、通讯中断等严重后果,尤其是省级枢纽局站的长时间断电更会造成城市瘫痪等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合理建设低压配电系统,提高通信设备的用电安全可靠性迫在眉睫.基于此,如何对通信局站既有低压配电系统进行多路电源自动切换改造,减少交流电源停电时长,
5G网络的C-RAN架构是指建设基带设备池进而实现无线资源的协调优化,节省配套资源,实现无线侧的网络切片化和虚拟化.为了完成这一目标,3GPP将5G的基带设备划分为CU和DU两个部分,通过分析这两部分的分割方案及标准进一步明确了非实时的高层协议和实时的数据运算及承载对象,从而明确了不同业务场景下CU、DU的逻辑及物理部署方案.由于5G设备的高功耗和高带宽需求,CU、DU的部署方案同时也受到机房配套
项目后评估是指在项目已建成并完成试运行阶段后,针对项目本身展开的一系列分析、总结行为.在项目后评估过程中,引入AHP层次分析法,可将项目中大量交错复杂的功能单元(指标)有效的分层归类,并结合9级标度法,科学的为每个功能单元(指标)计算出准确的权重关系,使整个项目后评估过程更加客观、科学、合理.
近年是我国宽带网络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各种新业务的不断成熟和大规模部署,网络带宽需求将成倍增长.面对带宽增长的浪潮,现有100G OTN网络容量已日趋饱和.随着超100G OTN技术日渐完善,部署超100G OTN已成为必然趋势.分析超100GOTN系统的发展诉求及技术特点,基于OTN网络的现状对超100G在干线、城域网、大型IDC互联等网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快速构建端到端全光传送网,实现
为了满足未来移动业务快速发展和及国家发展战略需求,2020年国内三大运营商开始大力进行5G建设.根据5G网络主要性能要求,详细分析并总结了未来5G传送网络架构的主要技术特征.基于上述讨论,提出了一种基于SPN技术构建的新型传输网络,并探讨了在实际工程中如何确定汇聚节点及其覆盖范围,采用何种组网方式,为后续5G建设过程中提供参考.
随着5G的商用,采用了SDN、FlexE、SR等新技术用于满足5G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大规模物联网(mMTC)、关键业务型服务(uRLLC)三大应用场景,因此5G网络具备承载电力行业应用的条件.
手机上网速率及业务感知提升作为打造4G精品网络的一项子任务,本文结合端到端问题分析流程,就核心网OCS配置对4G用户数据业务感知的影响做了相关介绍,并给出了排查流程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