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内镜诊断早期胃癌31例分析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暨2015天津消化内镜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NBI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2年6月-2015年10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白光内镜、NBI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并针对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共31例患者,经病理诊断病灶共32处,胃窦原位腺癌28处,胃食管连接部黏膜内腺癌2处,胃角高级别上皮内瘤2处.32处病灶的胃小凹分型主要为Ⅳ型、Ⅴ型.病灶超声内镜下表现为第1~3层结构增厚、结构紊乱或破坏.结论 NBI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早期胃癌病胃变浸润深度的评价.
其他文献
背景:2-3%的脾动脉瘤可能发生破裂,主要表现为出血性休克,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其中仅有少部分患者出现动脉瘤破入胃十二指肠,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要表现。而胃镜下仅表现为粘膜突起或出血灶,很容易漏诊或误诊。病例:本病例报道了一例极少见的因脾动脉瘤-胃瘘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原因是脾动脉瘤压迫胃底形成穿透性溃疡所致。胃镜提示粘膜肿块或胃底血管瘤破裂出血。通过腹部增强CT确诊。介入治疗后再发破裂出血,予外
目的:本研究对青年大肠腺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探讨青年大肠腺瘤的发病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青年大肠腺瘤的认识,以降低青年大肠癌的发病率,改善预后.方法:研究对象为经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大肠腺瘤的青年患者,共180例,同期配对选取中老年患者3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类型及癌变等情况,分析总结青年大肠腺瘤特征.这些资料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x2
会议
会议
84岁的男性,以消化道出血入院,行胶囊内镜示小肠多发憩室合并静脉曲张,对高龄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首先除外消化道肿瘤疾病,但同时也应对胃镜结肠镜检查阴性的患者进一步行小肠相关检查除外小肠憩室及血管畸形所致的消化道出血。病例摘要:患者,男,84岁,主因“黑便3小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小时,发现排黑便1次,量约300-500g,伴有心慌,伴上腹部不适、腹胀,无明显腹痛,无恶心呕吐,无呕血及呕咖啡样物,无
会议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益生菌与安慰剂在成人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益生菌与安慰剂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RCTs研究.结果 11项RCTs共计70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关于溃疡性结肠炎诱导缓解的研究有7项RCTs,关于维持治疗的有4项RCTs.比较其在UC诱导缓解中的作用,发现益生菌对比安
会议
目的 通过探讨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超声内镜下食管侧枝静脉(ECV)表现与套扎术后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的关系,评估超声内镜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BL)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6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接受EBL治疗直至曲张静脉完全消失,治疗前行普通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并描述食管静脉曲张情况及ECV等级、位置、数量,在治疗结束后的12个月内动态监测食管静脉曲张复发情况,并应用统计学方法明确EB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胃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检查的操作体会.方法:我院自2013年至2015年期间运用小探头超声胃镜对182例上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其中女性114例,男性68例,年龄21-72岁,临床症状:腹胀、呃逆、纳差、吞咽不畅等,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为无症状查体时发现.结果:在全部病例中上消化道肿瘤(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有112例,外压病变7例,囊肿12例,息肉9例,异位
背景 2-3%的脾动脉瘤可能发生破裂,主要表现为出血性休克,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其中仅有少部分患者出现动脉瘤破入胃十二指肠,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要表现。而胃镜下仅表现为粘膜突起或出血灶,很容易漏诊或误诊。病例 本病例报道了一例极少见的因脾动脉瘤-胃瘘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提示粘膜肿块或胃底血管瘤破裂出血。通过腹部增强CT确诊。介入治疗后再发破裂出血,予外科手术治疗,发现病灶与胰体尾粘连,行胰腺体尾部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