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脂异常角度探讨中医药干预亚砷酸心脏毒性

来源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2018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b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砷酸是一种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最有效的药物,对初治、难治或维甲酸原发耐药和化疗后复发的患者均有效,完全缓解率高,其与维甲酸或其他化疗药物无交叉耐药,有广阔的抗肿瘤治疗前景。然而亚砷酸因其心脏毒性限制了其治疗范围,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多数APL 患者在维甲酸联合亚砷酸化疗后出现了异常的血脂升高,本文尝试探讨血脂发生异常机制中是否包含阻断心脏毒性的共同途径,同时加用中药改善血脂异常的角度干预心脏毒性,从而探索亚砷酸心脏毒性治疗和预防。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医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法),治疗常用用药以及典型病例。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明显优势,临床显示副作用少,便于推广,故临床前景广阔。
[目的]探讨中医补肾解毒通络法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化疗中的疗效影响。[方法]收集2013 年5 月到2017 年5 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且分别符合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继发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干预对于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 年1 月1 日-2017 年12 月31日收治的白血病患者120 例,依据随机分组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白血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KPS)、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化疗后并发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治疗后患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临床资料完整、且已经确诊为AML 的老年患者103 例,根据患者实际的治疗方案,将全部患者分成三组:标准剂量化疗组34 例,标准化疗方案为应用经典蒽环类药物联合阿糖胞苷、CAG 方案、HA 方案等;低剂量化疗组31 例,使用低剂量诱导化疗,如使用标准剂量组化疗方案剂量的1/2 甚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常见贫血性疾病,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铁元素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异常,而发生小细胞低色素的贫血。中医治疗不仅仅单纯应用补血药物,健运中焦治法的应用,能从根本上改善铁元素吸收的问题,亦符合西医对于缺铁性贫血机制的认识。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的一种成熟B 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以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聚集为特征.1在欧美,CLL是最常见的白血病;在我国发病率较低,约占白血病的1.26%-3.5%.患者发病年龄多在50 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长期以来,祖国医学对血的病理认识中,血瘀是重要的方面之一。血瘀,血行异常,包括血行迟滞或停滞,以及离经之血。血瘀是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而血浊包括血液成分的异常和血液循行异常两个方面。所以血浊是导致血瘀的重要因素。骨髓增生性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三者都以“血瘀”为基本病因病机,血瘀症候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始终,血浊既可是继发性的病因,又可形成血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方对CD34+CD38-KG1a 白血病干细胞多药耐药负调控因子Ⅰ型跨膜糖蛋白(CD95)、人第10 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及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的影响。[方法]MACS 法分选出高表达CD34+CD38-的KG1a 干细胞,CCK-8 法检测益气养阴方或联合柔红霉素(DNR)对KG1a 干细胞的抑制率;FCM 检测益气养阴方干预后各组细
本文以“毒劳”命名急性白血病能体现其邪毒内蕴的发病机制,“毒”体现本病病势急,病情重,多有发热;“劳”体现气血亏耗,里虚为本,反复发病;该病名可统领其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表里同病的证候特点,并能提示其不良的预后和转归。同时总结白血病中医病机具有“毒”、“淤”、“虚”三大特点。骨髓移植是根治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手段,中医药干预策略主要体现在并发症的治疗,结合临床实践,分享治疗经验。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较为常见的以血小板减少及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之一,相关研究表明成人ITP(Adult ITP)患者中约95%以上为慢性型(CITP)[1],迁延难愈,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目前对于ITP 免疫介导的病理机制方面相关研究已有较大进展,尤其是在成人ITP 的诊断分型标准、临床治疗原则和疗效评估等方面,国际上业内专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