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收获对不同甘蔗品种地下芽库的影响

来源 :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sda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及能源作物,近年来由于国内甘蔗生产的成本较高,国内甘蔗糖产业受到国际市场冲击出现巨大亏损,降低生产成本是我国甘蔗种植业的迫切需求。人工成本高是制约我国甘蔗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降低人工成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开展机械化,甘蔗产业机械化中的关键环节是机械收获。机械收获会直接或间接地限制甘蔗宿根上地下芽的生长发育,使宿根甘蔗来年的营养繁殖受到影响。宿根蔗的地下芽的总体称为甘蔗的地下芽库,它代表了甘蔗种群的营养繁殖潜力。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小豆是起源中国的功能小杂粮和传统出口创汇作物,早在12,000年前已在中国被驯化,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铁锌,皂苷、三萜、异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小豆生育期短、耐瘠薄、低肥水消耗、固氮环保、在种植业结构调整、营养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作用重要。世界有30多个国家种植小豆,中国是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出口额占世界80%。基因定位是功能基因克隆和分子育种的基础,小豆农艺性状Q TL定位研究报道极
[研究背景]抽穗期是决定水稻品种地区和季节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属于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表现为连续分布,控制其遗传的位点称为数量性状座位(QTL)。一般地,对抽穗期和产量性状同时具有较大效应的QTL,可用于选育长生长季的高产品种,而一些效应小的多效性QTL能够用于微调抽穗期以实现水稻光温资源利用最大化。
Background: Cold is a major abiotic stress limiting the product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rops in new production areas.Sugarcane (Saccharum spp.) originates from the tropics but is cultivated pr
[研究背景]杂交水稻,尤其是具有高产潜力的超级稻品种产量稳定性是长期困扰稻作界的科学难题。干旱、洪涝灾害作为主要的气象灾害,长期以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巨大威胁。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水稻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威胁,每年旱灾造成20%-30%减产;另一方面,长江流域春涝、春夏连涝、华南地区夏秋涝等现象也常常导致稻田区洪涝,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
[研究背景]小豆(Vigna angularis),俗名红小豆、赤豆等,起源于中国,是重要的食用豆之一.小豆是双叶子植物,主要采用以"还原"为主的铁吸收机理Ⅰ.然而在碱性土中,铁元素多以溶解性极低的三价铁盐状态存在,这是一种生物低效型态,限制了机理Ⅰ植物对铁离子的吸收.我国北方地区土壤偏碱性,在生产中小豆缺铁性黄化现象较为普遍,易造成减产,缺铁性黄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迄今为止,有关小豆缺铁性黄化
[研究背景]:氮、磷、钾被人们称之为"肥料三要素",施用肥料是粮食增产和维持农业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栽培调控措施.我国农业生产存在"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率、低效益"的问题,单位面积施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氮、磷、钾化肥的当季利用率平均比发达国家低15-20个百分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合理施肥不仅有利于改进小麦产量和品质,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材料与方法]试验采用盆栽方式,设置两
[研究背景]健壮的玉米根系为地上部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是实现高产高效的基础。农艺措施首先作用于根系生长建成、时空分布和吸收性能等,进而影响产量形成。根系与土壤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土壤的养分含量、容重和团粒分布等影响根系生长发育,同时根系的残体、分泌物和穿透下扎作用也会改变土壤理化特性。前期研究证明,综合农艺管理显著改变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特性、籽粒灌浆特性及后期衰老进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也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经作作物之一.甘蔗良种是发展甘蔗生产的基础,轻简栽培是保障甘蔗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甘蔗新良种推广需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稳产、高糖的特性.随着甘蔗除草地膜、甘蔗缓释肥等轻简物资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迅速发展,甘蔗除草地膜全覆盖技术、甘蔗缓释肥一次施用技术及其综合集成技术得
[研究背景]河北平原是华北平原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光热资源充足,粮食产量较高。随着粮食产量,尤其是主粮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对水分的需求逐渐增加,受夏季季风气候影响,该区域80%的年降水量(450-600mm)集中在7月到9月份,春季和冬季降水仅占20%。小麦、玉米两季生育期多年平均耗水量为800-900mm,而小麦生育期降水仅能满足其需水量的25-40%,水分亏缺部分(200-300mm)主要依
氮素营养与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形成密切相关。合理的氮肥管理和高效氮肥的开发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降低氮素污染,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但农业生产中,农民往往通过重施氮肥来实现水稻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