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与武汉酸雨对比分析

来源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咸宁市三个酸雨监测站和武汉站2008-2012年的酸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咸宁和武汉的降水PH值、K值及酸雨频率的分布特征,及咸宁与武汉酸雨差异的可能性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咸宁和武汉酸雨总体呈现减弱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强酸性降水的频率在减小:PH值的季节变化明显,均是夏季PH值最大,而冬季基本上最小;PH值的大小与降水量有着密切关系,降水量越大,PH值越大;金沙站酸雨主要发生在2m/s~6m/s,其他三个测站发生在<3m/s的气象条件下;嘉鱼是三个测站中受武汉站影响最大的测站.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东北地区分布的22个测站40年(1961~2000年)夏季月降水资料和同一时期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等资料,以一个能反映东北地区季风雨季现象的东北亚夏季风指数为依据,讨论了该指数与东北降水异常关系及其物理意义.结果表明,强弱东北亚夏季风与东北地区降水异常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东北亚夏季风强时,东北降水明显偏多,而弱时,东北降水明显偏少.同时它对大范围大气环流异常也具有非常敏感的反应
使用16个探空站近6年的高分辨率探空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和数值积分等方法,分析了对流层、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下层的温度层结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对流层顶温度年变幅最小,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下层(包括对流层顶)与对流层中低层具有相反的温度变化趋势.(2)不同地区对流层顶高度表现为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的规律,平均每升高一个纬度对流层顶下降44m,同纬度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于平原地区.(3)各站对流层平均
基于一个大气模式的数值模拟,本文研究了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和臭氧洞的形成对南极地区气候的可能影响.和现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模式模拟出了臭氧和温室气体对南极地区气候的影响,臭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平流层低层的降温和纬向风的增强,温室气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流层的增暖和平流层的降温.臭氧和温室气体分别对南极气候作用之和同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相接近,即表现出两者可以线性叠加的效果.臭氧洞的形成和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均
采用现代气候统计分析方法并结合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法对1901~2012年福州市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等序列数据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1901~2012年福州市气温变化呈三峰二谷起伏形态,1981~2010年30年年平均气温比1901~1930年年平均气温高1.2℃;(2)年极端最高气温演变趋势总体与年平均气温相似;小波分析表明,≥35℃
为探讨春季沙尘(暴)发生期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2012年5月17-26日于SACOL站采样点采集PM10石英膜片样品,利用DRI-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量了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浓度.结果显示:EC、OC和总碳(TC)的质量平均浓度分别为2.71μg/m3,11.26μg/m3和13.97μg/m3,沙尘及降水是OC、EC浓度逐日变化的主
为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针对不同特性的承灾体选择有效的防护措施,本文根据上海市雷击风险评估作业实践经验,总结八种风险分置对应的降险措施,共十二项.对可选的降险措施的选择优先性进行了排序,并举例说明,提高了评估作业的可操性及科学性.
光照资源的变化会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利用1973--2012年甘肃甘南白龙江流域近40a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对甘南白龙江流域光照资源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南白龙江流域日照时数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其增幅为33.0h/i0a,各季节日照时数都呈增加的趋势,其中以春季增幅最明显,夏季最小.这与中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呈现显著减少的特
利用能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草地、城市绿地及地带性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番禺站、东莞站和鼎湖山站CO2净通量资料对CT-2010碳源汇反演模式系统进行了验证,并利用该模式初步分析了区域净碳通量的时空分布及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汇特征.结果表明:CT-2010模式模拟的珠三角城市绿地、地带性植被、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与站点观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拟合相关系数(r)高于0.60(P<0.01),小时、逐日、日
以石家庄地区17个气象站1960-2012年的气候监测资料,利用一元线性方程,五次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3a气温稳定通过10℃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近53a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以1.4d/10a的趋势提前,终日以1.1d/10a的趋势后延,持续日数随之变长,变化趋势率为2.5d/10a,期内积温增加趋势为64
为了了解邢台地区日照时空变化特征,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基于1974-2013年邢台地区17个观测站逐年日照时数以及邢台站1954-2013年的逐月、逐年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量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累积距平法,分析邢台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变化特征,并对影响日照时数的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邢台地区东部、北部日照较多,中部日照时数较少:年日照时数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日照时数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