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形分布的贵州雨凇灾害指标的建立

来源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j4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大量雨凇样本的气象条件概率分布分析和海拔高度分类的考虑之下,建立贵州雨凇灾害指标,即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则当日定为雨凇日:1、日最低气温≤0℃;2、日平均气温≤1℃(其中威宁站不受该条件约束);3、当日无日照(其中威宁站不受该条件约束);4、当日有降水,包含微量降水.通过该标准的筛选,所建立的雨凇灾害指标得到的雨凇日数在全省的分布形态基本与实况雨凇资料的结果一致.该指标的建立对完善缺测雨凇资料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雷暴经常出现在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中,持续时间短,能量巨大。连云港和盐城均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且为相邻的两个城市。故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会同时或先后影响这两座城市的某些地区,将两个城市的地闪活动情况进行统计对比,有利于分析江苏东部沿海地区闪电整体分布规律及地区差异对两城市地闪的影响情况。本文通过对连云港和盐城地区2007- 2010 年一月至十二月的闪电定位资料结合GIS 分析了两地的地闪
城镇燃气是指从城市、乡镇或居民点中的地区性气源点,通过适配系统供给居民生活、商业、工业企业生产、采暖通风和空调等各类用户共用性质的,且符合一定质量要求的可燃气体。城镇燃气一般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人工煤气。随着能源的开发,经济的发展,城镇燃气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与此同时,对于安全用气、防雷减灾的要求亦日益提高。因而,对于关乎民生国计的城镇燃气站,其雷电防护设计应结合外部防雷和
本文利用二维分形布朗运动(fBm)模式来分析分形粗糙地表对雷电产生的电磁场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1)粗糙地表对雷电首次回击产生的垂直电场基本没有影响.对继后回击产生的垂直电场的幅值影响很小,但是随着粗糙度的增加波头的上升时间增大;2)粗糙地表对首次回击产生的水平电场基本没有影响.对于继后回击,当观测距离较远,地表相对粗糙时,粗糙度引起的额外衰减对水平电场的影响很大.3)无论是首次回击还是继后回击,
雷暴是目前航空活动中严重威胁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雷暴不仅对空中飞行活动有很大的危害,也对地面设备有很大的破坏性,可能造成机场导航、通信等系统瘫痪,航班延误,从而导致重大的经济、生命财产损失,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同时,常州地处多雷区,分析其闪电时空特征以及机场附近雷暴移动路径,可以为预报雷暴天气以及做好航空气象保障提供依据。本文利用2006—2010 年江苏省气象部门闪电定位系统的观测资料,以奔牛机
淄博位于北纬35°55′20〞~37°17′14〞,东经117°32′15〞~118°31′00〞之间,地处鲁中,南北狭长,辖5 区3 县,土地面积5965 平方公里.东、西、南三面环山,山区、丘陵、平原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42%、29.9%和28.1%,南部鲁中山区鲁山主峰海拔1108.3m;北部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和黄泛平原,其中马踏湖湖底面高7m,南北相对高差多达1100m,整个地势南高北低
本文针对临汾市浮山县CNG 减压加气站的特点,对该新建的加气站做了全方位的综合防雷措施。具体通过现场勘测与施工设计图纸,结合其所在的地理环境、雷电情况,加气站自身的特点等方面的因素,依据现行国家相关标准建筑物设计规范(GB50057-2010)、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6)、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等技术规范,依据其对雷电及静电防护的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对雷电的防护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对雷电的防护措施不力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往往起不到应有的防护效果,网络通讯设备遭受到雷击的现象频繁发生。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雷电保护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对雷电侵害计算机网络设备的途径雷电电磁脉冲进行阐述,电磁脉冲包括两个方面,雷电流和雷电电磁场。雷电流是产生直击雷过电压的根源,而雷电电磁场则是产生感应雷过电压
分析了高原区域自动站的结构,雷电过电压入侵途径及破坏作用。采用可靠的接地,防止雷电反击、屏蔽线缆抵抗电磁脉冲;电源系统、通信线路和传感器采集器安装电涌保护器抑制雷电过电压,保证区域自动站正常可靠运行、数据采集。
本文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铜仁川硐多普勒雷达、FY2E静止卫星,以及NC/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3月19日傍晚到夜间,铜仁东南部地区一次冰雹过程的天气系统发展演变、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此次冰雹过程是高空槽使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上,导致不稳定层结出现;中低层两广至湖南急流建立,有利于处于急流左前方的铜仁地区高空非地转效应增大,促使对流系统的发展;2)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的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0月21~22日铜仁市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WRF模式的降水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是500hPa低槽、700hPa切变、850hPa低涡切变以及地面冷锋、地面辐合线;暴雨的形成、加强、减弱和暴雨上空水汽通量辐合区的演变关系密切,暴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