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展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21世纪新医学

来源 :2008年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ke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探讨中医学发展乃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强调在全面探索和实现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之路过程中中医药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具体提出发展中医药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益气活血法对气虚血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动态影响.方法:采用饥饿、劳累、高脂饮食等多因素复合制作大鼠气虚血瘀证模型,然后用线栓法阻断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2 h再灌注1,3,7 d,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流式细胞术和TUNEL法,分别检测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率和阳性染色细胞的变化,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及超微结构的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
目的:比较黄连解毒汤及其单味药在体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评价白念珠菌悬浮菌及生物膜对黄连解毒汤及其单味药敏感性,观察药物预先包被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黄柏、黄芩对白念珠菌悬浮菌的MIC50、MIC90以及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SMIC90与黄连解毒汤的接近;黄连的MIC50、MIC90、SMIC50、SMIC90明显低于复方、黄柏、黄芩;复方、黄连、黄柏
目的:探讨电针对戊四唑(PTZ)点燃型癫痫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钙离子(Ca2+)浓度及钙调素(CaM)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正常对照组、戊四唑(PTZ)组、电针治疗组、尼莫地平治疗组。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PTZ点燃型癫痫发作后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CaM的表达及电针和尼莫地平的干预效应.结果:PTZ诱发癫痫可引起大鼠海
目的:以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化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制剂的处方,以提高其载药量与包封率。方法:采用透析法制备聚合物胶束制剂,考察各单因素对制备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紫杉醇的投药量、聚合物载体用量及溶剂DMF体积作为自变量,实验采用三因素五水平的星点设计对胶束制剂的处方进行优化并对数据进行模型拟合.结果:优化的紫杉醇共聚物胶束制荆的处方为:紫杉醇18 mg,聚合物载体为240 mg,溶剂DMF为5
目的:设计合成川芎嗪芳酸衍生物,并对其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川芎嗪、阿魏酸为先导物,按药物化学拼合原理,设计合成系列全新结构的川芎嗪芳酸衍生物,并用Born法观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结果:共合成了6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IR、1H NMR、13C NMR及MS确证.结论:体外药效筛选结果显示,部分川芎嗪芳酸
目的:选择三妙丸中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为指标,建立组织测定方法,在湿热痹症关节炎模型大鼠体内研究三妙丸口服后牛膝对小檗碱组织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动物血浆、心脏和关节组织样品处理和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研究.用弗氏完全佐剂大鼠足跖皮内注射加湿热处理复制大鼠湿热痹症关节炎模型,模型复制大鼠分别给予含和不合牛膝的三妙丸,给药后2,4,6 h和多次给药后的第14天处死大鼠,取血、心脏和关节组织匀浆,测
目的:观察慢性束缚致肝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以及柴胡对该模型的干预作用,探讨肝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特征以及柴胡疏肝解郁的部分机制.方法:取体质量为200~220 g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8.50 g/kg)、柴胡小、中、大剂量组(0.81,2.43,4.86 g/kg),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动物采用慢性束缚法,束缚大鼠3 h/d,连续束缚3周,制备肝郁模型.从第2
目的:探讨黄蒲通窍胶囊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脑组织c-fos和c-jun影响的机制.方法:制作线栓法大脑中动脉栓塞所致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c-fos和c-jun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c-fos和c-jun有一定的表达,中药组、都可喜组脑组织中c-fos和c-jun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并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黄蒲通窍胶囊一方面可能通过上调脑缺血后c-f
目的:探讨复方黄连胶囊(CRCC)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表达的影响.方法: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生化分析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肌酐(SCr)、尿素氮(BUN);放免分析检测血清胰岛素(Ins),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组织VEGF蛋白表达.结果:CRCC给药组大鼠FBG,α1-MG、β
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医药学,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技术、高水平、高素质的中医人才队伍.要想成为名医,熟读经典著作是基础,拜名师学习是捷径,临床实践是提升疗效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