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同礼与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教育

来源 :中国图书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z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6年秋,袁同礼到清华学校图书馆工作,从此与图书馆界结下了不解之缘。1917年秋至1919年夏,在戴志赛首次留美的两年间,袁同礼代为执掌馆务,对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认识。1920年秋至1924年夏,袁同礼在美国与欧洲深造与考察了四年之久,不仅在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等处接受了较为正规、系统的图书馆学教育,还考察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处,深刻认识到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受此影响,回国之后,袁同礼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图书馆学相关课程,参加1925年夏天中华图书馆协会主办的图书馆学暑期学校,大力支持文华图专办学,还积极推动创办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此外,在其领导国立北平图书馆期间,他还通过派遣交换馆员、向国外基金会争取奖学金、与国外大学合作等方式支持馆内工作人员出洋深造,提升自我素养与学术水平,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现代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简言之,尽管不像沈祖荣那样一直从事图书馆学教育工作,培养出了大批图书馆专业人才,但袁同礼在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教育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与发挥的关键作用绝对不容忽视。
其他文献
图书馆有独特的精神和文化、自身的组织结构与制度规范,有着鲜明的定位和特色,更有自身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它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同样,图书馆也有自己的思维——图书馆思维,无论兼容并蓄,还是吐故纳新,它有着自己的思维特质和发展规律.图书馆思维研究是理解和发展图书馆文化和图书馆事业的基础.科学图书馆思维有助于人们认知图书馆价值,深化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改革与创新,更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图书馆的认知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应用到图书馆中,作为与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并称为世纪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的人工现实技术顺应时代的要求也开始走向"人工现实技术+图书馆"的融合道路.从早期的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虚拟现实系统"的"VR+图书馆"的应用探索再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imas学术数据中心的"SCARLET"和"SCARLET+"项目等"AR+图书馆"的探索,图书馆中应用以VR/AR为代表的人工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仍然有传统文化管理的行政化问题,用户的社会参与度不够,社会力量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参与度也不足。为避免以往局限,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用户应充当积极的建设者和参与者。笔者以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力图对当前服务不足之处予以改进。结合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内涵和价值,确定和识别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实证的检验,来促使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取得实效。
图书纸本、电子本配合问题近年为业界热议,纸、电协调或融合正逐渐成为文献资源建设者的共识,各种电子书供应平台不断出现.当前几家馆配商建立了中文电子书的供应平台,但大部分核心出版社并未响应,绝大多数适配图书无法采到同步电子本,部分出版机构一年后才会逐渐抛出某些电子书。前“纸电同步”时期,学术馆的核心馆藏仍需纸质本实现保障。纸本不可轻弃,但可采取单复本政策,给馆藏建设扩大余地,不过单复本政策要有一些补充
为方便读者利用期刊,进而指导高校图书馆馆藏期刊资源的建设,有必要对期刊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对多源期刊信息进行聚合,期刊相关信息将会更为集中和有序,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期刊信息服务,其利用行为的分析可为进一步优化馆藏期刊的配置提供决策支持.
近些年来,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推动下,吉林省市(州)县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诸多的缺点和不足.为推进吉林省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的良性健康发展,笔者通过网络调查方式对吉林省市(州)县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在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试图探寻出市县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
书院作为文化的聚集地,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任。因此相应地被赋予藏书、校书、刻书、教书等职能,而这些传统职能作为文化保存的重要手段,也应该为当代书院所继承与重视。继承古代书院优秀传统,并根据时代要求开拓创新,是当代书院继续发展的解决方法。中国书院的藏书、刻书、教书三大职能,应当在传承与创新中重新焕发其魅力,继而深入阐发文化精髓,推进当今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公共图书馆的分管书院,更应充分发挥图书馆
本文分析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研究工作情况,并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工作提出合理建议。笔者认为只有提高认识,继续加强资源建设,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思维,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高校图书馆必能为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扩大地方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文中仅就2015年国家典籍博物馆年度大展“甲骨文记忆展”为例,阐释典籍展览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擅变。笔者从甲骨文记忆展的展览大纲中提炼了8个鲜活的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多媒体互动演示、场景复原等体验与互动方式,把观众带人3000多年前的商朝,感受由甲骨文从古到今的传承。
在整理与研究汉中地方文献工作中,通过思索历史辩证法的材料,探寻汉中地方文献生成的社会历史文化机理,即通过一定量的地方文献数据量及与之相关的具有一定历史逻辑链的地方文献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实的分析,以揭示地方文献的历时性、阶段性演进与发展性的深层次的内在历史原因与发生学的意义.这在探寻与发现地方文献生成的规律,以及促进当代地方文献学研究,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