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全球生产是否影响出口产品升级:中国省级实证证据

来源 :2016年中国人文地理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on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技术进步和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深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的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迅速发展并不断深化。全球生产网络为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经济、实现技术进步并最终实现价值链地位提升提供了契机。同时,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新常态”下,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对出口产品升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全球生产参与的视角出发,考量融入全球生产是否能够促进出口产品的升级。本文利用2000-2011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进行了测算,并以此为基础衡量中国出口产品的升级演化。本文首先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描述分析。我们发现,东中西的产品质量基本呈现递减趋势,而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有波动上升迹象,但各个省份的变化各有差异。进一步,本文建立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参与全球生产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从全球参与的视角找出出口产品升级的深层原因。本文还分别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出口产品类别下的影响机制,结论对于了解我国出口升级的复杂现状后的解释机制有一定意义。本文发现,参与全球生产直接促进了出口产品的升级,尤其是深入融合到价值链中对出口产品质量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市场的分散度在中西部体现为负作用。东部地区研发投入能够促进出口质量提升,但研发投入并不能通过促进垂直专业化的程度来提高质量,这再一次印证了出口企业在提升价值链地位的能力不足。地区的财政自主权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地方政府倾向于支持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升级。
其他文献
以东北资源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绩效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数据构建指标模型,对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进行评价并探讨其障碍因素。结果 表明,转型期内资源型城市服务水平总体呈阶段性波动特征,城市间各项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医疗设施配置是主要制约因子之一。可通过建立健全公共服务长效制度、提高均等化普及程度、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等手段推进服务水平提升和城市转型发展。
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以城口县的城镇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空间生产理论、小城镇文化建设理论,运用定性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研究文化建设对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城口县城镇文化建设的环境条件,总结概括城口城镇文化建设的模式,提出在经济落后地区开展城镇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本文提出建设“文化+”模式,主要途径包括构建系统的城镇文化空间、发展文化产业和建设文化体系,以期为城口
交通网络建设是决定城市群发育程度、影响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和城市间合作竞争的基础支撑。京津冀地区集聚着密集的人口与产业分布,其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本身有着复杂且特殊的组织结构。因此,长时间尺度探讨京津冀地区交通网络的演化历程及特征对剖析该地区发展问题及一体化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区县为节点,交通基础设施联系为边,构建了京津冀地区交通拓扑网络,利用连通率、平均最短路径长度、聚类系数等指标从网
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全面把握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规律对于统筹谋划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04-2014年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作为衡量指标,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其上中下游地区的资源型城市耦合协调时空演化格局进行系统研究。评价结果显示资源型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协调发展度基本呈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格局,但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机制上出现了许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在新机制的推动下,中国出现了新城镇化趋势,以往的一元或二元城镇化动力正逐渐被多元城镇化动力所替代。实践证明,中国存在着多元城镇化发展模式,即“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自外而内型”等多种城镇化模式。本文以河南省长垣县南浦社区为例,探讨了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城镇化过程,并通过采取政策过程分析方法,阐述地方政府
选取1980-2010年5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作为数据源,在ArcGIS空间分析、Fragstats景观分析技术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支持下,获取江苏省近30a的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数据,分析其数量、速率、结构及形态变化特征,揭示城乡融合演化机理,并评价其土地利用效率。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格局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结果 表明:(1)城镇建设用地方面,数量变化呈先平缓后急剧增长特征,空间形态变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可被界定为某一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形态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驱动下所表现出的转变过程,包括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两方面的变化.本文基于2001、2010和2014年3个时点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数据,借助GIS软件平台,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法、城乡建设用地隐性转型指数等方法,从城乡建设用地的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变化两方面分析了2001-2014年江苏通州城乡建设用地
针对建设占用与耕地保护、农村人口减少和农村建设用地增加这两对矛盾,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基础上,重庆开展了地票制度并受到中央政府认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该制度在缓解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和保护耕地方面取得了成效。然而,近年来地票面临一系列危机其中最主要的是地票需求量逐渐降低。本研究基于地票的内涵和运行机理,从成本、收益、购买者预期、可替代品、竞争者数量等角度分析了地票需求量减少的原因。分析地票规模与
土地利用变化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研究主题之一,本文以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参照Google Earth影像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进行目视解译,通过无人机参与野外调查提取了三江平原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转变为耕地的面积为213.48km2,其次为未利用地转变为耕地,转变面积为191.01km2;耕地转化成城乡工矿居民用地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破坏,因此,如何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本文以生态环境问题尖锐的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5个分析因子,采用能值改进生态足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计算了京津冀地区13个市在2004-2014年间的生态足迹和万元GDP生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