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活性肠肽抗大鼠肝纤维化的细胞学组织学研究

来源 :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07年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eabo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IP)在大鼠中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方法:大鼠肝星状细胞系rHSC-99传代,不同终浓度VIP干预培养24小时,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上清液Ⅰ、Ⅲ型胶原含量。SD大鼠50只CCl4造模后,每鼠VIP1nmol或5nmol隔日注射,共24天。肝组织匀浆离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上清液羟脯氨酸,石蜡切片改良Masson法染色显微图象分析测胶原面积百分比。 结果:[1]VIP各组Ⅰ、Ⅲ型胶原(ng/ml,x±s)显著低于对照组。空白对照为:184.60±3.79,109.55±4.01;VIP10~8tool/L:171.59±2.50,94.66±3.04;VIP10~7mol/L:133.80±1.55,74.88±3.56;VIP10~6mol/L:127.20±1.90,56.92±2.66;P<0.01。VIP各浓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肝脏羟脯氨酸(μg/mg x±s):正常对照组为0.17±0.01;模型组0.54±0.13;自然恢复组0.53±0.06;VIP1nmpl组0.41±0.04;VIP5nmo1组0.31±0.02。肝脏胶原百分比依次为7.16±0.13,53.37±0.22,52.96±0.25,43.33±0.17,16.61±0.22。两项指标正常对照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均显著高于VIP治疗组,VIP5nmol组显著低于VIP1nmol组,P<0.05。 结论:VIP对大鼠肝星状细胞胶原分泌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对CCL4肝纤维化大鼠能减少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及胶原百分比,在一定范围内也呈剂量依赖性。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致肝硬化的中心环节,对肝纤维化的机理现已有深入研究,抗肝纤维化的研究也倍受重视,各种可能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的物质都在研究中。据报道,VIP有抑制肝星状细胞分泌胶原的作用[1]。本文利用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和大鼠肝硬化模型研究VIP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其他文献
通过临床观察,生大黄煎液口服一般不会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如果腹泻次数较多,不能进食,应增加补液量,并注意补充电解质。生大黄在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中使用方便,价廉易取,副作用小,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观察和应用。
肝脏病理组织活检是肝炎患者临床分型的金标准,肝穿刺有一定适应症,且一次肝穿刺不一定能反应肝脏病变的全貌,目前肝穿刺并不能广泛开展。本文比较了58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度与病理分度的一致性,并以病理诊断为依据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血生化指标等,旨在提高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的正确率,为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提供依据。
乙型肝炎是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的不断复制,使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不断进展,肝功能严重损害,并发症增多,预后不良。本文介绍使用新一代核昔类似物阿德福韦醋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21例,取得了一定的近期疗效,。
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恩替卡韦(ETV)是核昔类抗病毒药物,国外临床试验表明其高效、方便、无明显副作用。本文介绍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感染科于2006年2月开始对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老年肝炎患者有增多的趋势。而且在程度上较其他年龄组症状较重,肝损害严重及合并症多,构成了老年肝炎的特点。我院自1996年1月-2006年12月,本文通过对收治老年肝炎患者158例的研究,探讨了老年肝炎的临床特点,以便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利用酶联免疫分析(EIA)技术,建立人体液内5-羟色胺的快速检测方法及研制其诊断试剂。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建立5-HT-EIA,80例正常人血清检测做对照,研究建立酰化试剂技术。结果:研制试剂的指标评价表明,方法的线性测量范围为1.5-100ng/ml,灵敏度为1.5ng/ml,批内批间的精密度分别为2.01﹪-6.07﹪和2.20﹪-7.72﹪。与其他神经介质无交叉反应。测得血清内5-H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在大鼠急性肝衰竭(ALF)肝性脑病(HE)发病中的影响。方法:应用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观察组8、c、D,每组20只。8、C、D组分别应用5﹪硫代乙酰胺(TAA)500mg/kg灌胃,制作ALF HE动物模型。B组和C组分别加用塞庚啶10mg/Kg、20mg/Kg。各组分阶段观察5-HT,肝生化指标、血氨、内毒素检测值、脑核磁共振及脑组织病理学电镜检查。结果
目的:研究Id-1(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并通过分析其与VEGF、IGF-1R、Bcl-2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HCC手术切除标本40例,癌旁肝组织23例(离癌灶3cm),并以15例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用链酶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其Id-1、VEGF、IGF-1R和Bcl-2的表达。结果:Id-1、VEGF、IGF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可提供一个潜在无限的细胞来源,因此,可能是治疗急性肝衰竭,遗传因素导致的代谢功能缺陷以及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的另一种选择。因此成为近年来肝衰竭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
如何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术式,已经成为讨论的焦点,亦是临床工作中术者常要思考和决定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而术式的选择应以患者病情特点和术者技术条件和经验相结合,遵循安全、简便、有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