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不锈钢接触界面热阻回归分析及仿真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2009年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j1988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K-300K温度和1.20MPa-4.28MPa压力范围内,对铜-不锈钢接触界面热阻进行回归分析和仿真研究,并从微尺度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回归分析得到的完全二次型模型相对误差小于6.8%,仿真结果与实验数值存在较好的一致性。仿真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及压力范围内,铜-不锈钢接触界面热阻随着压力增大而逐渐减小,随温度增大先急剧减小后逐渐增大,温度和压力对其存在耦合作用。
其他文献
数值模拟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燃气轮机(GT)混合发电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自主开发的SOFC-GT混合发电系统多层次模型库,与西门子-西屋公司的220kW 示范系统额定工况试验数据对比,本模型的稳态精度优于高级能量系统分析工具(APSAT),并可用于温度、气体组分、电池极化等参数分布和动态特性分析,对于系统的稳态性能优化与负荷跟随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分析环路热管吸液芯的毛细抽吸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吸液芯的毛细抽吸过程可分阶段采用玻耳兹曼方程进行描述,其误差在启动过渡阶段和稳健抽吸阶段分别在5%和1%以内。工质的表面张力越大、密度越大,吸液芯的毛细抽吸量就越大;工质的表面张力越大、粘度越小,毛细抽吸越快。对于孔隙率为45%-56%的吸液芯的毛细抽吸特性,随着孔隙率的增大,初始抽吸速度和毛细抽吸量也随之增大,但抽吸的快慢与孔隙率的关系并不十分
本文简述了瞬态热线法测量导热系数的原理,设计实验测试台并测量了导热膏的导热系数。测试后分析了测试台由于实验条件限制所产生的误差和错误。
本文基于火积耗散理论建立了处理体点散热优化问题的新的算法,消除了原有算法导致温度场在一些点处出现奇异性的缺陷,并把此算法推广于具有非均匀热源的体点散热问题。和原有方法的比较发现,该文提出的方法利用具有相对低导热系数的填充材料,即可实现体点散热的目标。同时发现对于非均匀热源的体点散热问题,基于火积耗散理论所得到的体点散热的解远远优于基于熵产的优化结果。
针对目前换热网络中局部最优化和随机性优化方法的缺点,本文以年综合费用最小为目标,将换热网络目标函数凸化并进行下界估计,应用分支定界算法,实现换热网络综合。利用此方法,可以得到良好的换热网络结构。
太阳能组合系统是未来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用土壤储热的太阳能-地埋管土壤蓄热系统,很好的解决了太阳能和地源热泵系统单独运行时存在的问题。本文搭建了太阳能-地埋管土壤蓄热系统的试验台,对系统运行期间的日蓄热量、集热器效率和土壤温度场的变化等做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土壤蓄热量和地埋管进口水温的变化趋势非常一致;随着蓄热时间的增加日蓄热量逐渐减小;真空管太阳集热器11月份的平均集热效率为46.5
本文研究非共沸混合工质R32/R134a(质量比,25%/75%)在水平微尺度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规律。在试验方面,设计并加工制作了满足试验要求的试验段。在各种工况下进行了非共沸混合工质R32/R134a在水平微尺度管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考察了质量流量G、热流密度q、质量干度X对微尺度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比较分析了细尺度管道和微尺度管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差异。
本文以水为介质,对小通道内烧结紫铜粉末多孔表面的流动沸腾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研究了流量、入口温度对流动沸腾的影响,并与光滑表面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探求多孔层的传热强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烧结紫铜多孔层能够显著强化流动沸腾传热,平均传热系数最大可达到光滑表面的2.1倍。不同流量、入口温度下的流动沸腾曲线有重合趋势,增大流量可提高临界热通量(CHF),增大入口温度可提高传热系数。
蒸发冷却技术广泛应用于冷却塔,冷却塔有开式和闭式之分。环境湿球温度对开式冷却塔性能的影响基本是明确的,但对闭式冷却塔的性能影响尚不十分明确。本文即以探究环境湿球温度对闭式冷却塔蒸发冷却能力的影响为研究目的,以理论模型闭塔、实际产品闭塔以及开式冷却塔为比较对象,给出了不同闭塔塔型以及同一塔型在不同管材、管径、壁厚等设计细节时环境湿球温度与被冷却水出口温度间的对应关系,并与开塔作了比较。
本文利用直流风洞型冷表面结霜实验台,对冷表面温度变化条件下,动态结霜过程的霜层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结霜条件为:空气温度10.5℃、相对湿度80%、风速3m/s、冷表面温度-3.5℃~-19.7℃范围内,结霜过程的结霜速率、除霜频率、霜层高度、结霜量、霜层密度及霜层导热系数等霜层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