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法中的“私了”——以西部民族地区为分析视域

来源 :第四届全国民间法·民族习惯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ge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私了”,作为中国社会传统的“厌讼”情结与“无讼”心理的延伸,是民间社会最主要的解纷方式。在目前学界所指称的民间法或习惯法中,“私了”是民间规则中最具践行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功能形态。作为一种民间法的真实存在,“私了”在理论上成了学界分析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对应或冲突关系的重要分析工具。苏力教授从法律多元的视角就认为,虽然“私了”是对国家法的规避,但这种带有传统法律文化色彩的民间习惯之所以为民众所倚重,是因为其能有效的调整各种矛盾和冲突。在民间社会,“私了”之所以可能,首先是因为“私了”对双方更为有利;其次是在“私了”的形成过程中双方不存在交流的阻隔,参与的双方都是熟人,共享地域的和文化的空间,便于沟通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双方在这一纠纷处置之后还必须在同一空间继续生活下去,这迫使他们更乐意采取一种妥协、合作的态度。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苏力教授认为,“私了”代表了一种民间理性,对“私了”的价值认同甚至决定了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隔能否被打破。
其他文献
在民间法进入制定法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民间法取道信访救济、司法等纠纷解决机制,进而进入国家治理的视野,则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民间法进行了重述,区分了实体性民间法和程序
回族、撒拉族传统解纷途径呈现出多元方式及特点。本文对化隆地区回族、撒拉族传统解纷方式及特点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探讨,以期对我国构建民族地区法治和谐有所助益。
习俗作为一种生活常识、常理、常规、常情,不但能影响法官的思维方式,而且还可以在某些情景中对法律推理有所助益。本文在论证大小前提的确认是一种建构性活动后,力图证明习
在全面贯彻国家刑事制定法的过程中,作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刑事习惯法之重要组成部分的“赔命价”习惯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否定,但其仍然保持活力的现实却是不可否认的。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