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检验及SWAN系统应用浅析

来源 :2012年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暨西南区域气象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ong0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8月5-6日四川省受到一次东风波影响产生的雷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当副热带高压中心明显偏北偏东.第9号台风“苏拉”登陆减弱后,西偏南移动到湖南南部,第10号台风“达维”位于125°E附近,两高两低的中心配置,反映出明显的北高南低的特点.
其他文献
利用1961~2008年云南120个站点逐月平均风速资料,分析了近50年云南平均风速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云南30年(1971~2000年)的年平均风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全年、四季平均风速分布相似,均以哀牢山为界呈滇东北风速偏大,滇西南风速偏小的区域分布特征.大多数地区年平均风速为1~4 ms-1.比较而言,春季平均风速最大,冬季次之,秋季最小.(2)云南平
根据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耕地面积和公路里程等反映人类活动的资料以及降水资料,在定义获得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指数、人类活动指数和降水指数的基础上,研究了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中长期演变的影响规律.
本文利用1961~2010年贵州冬季的日最低地表温度以及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50年路面持续凝冰日数的统计特征.研究表明:位于贵州26.5~27.5°N纬度带西部的地区高频发生持续凝冰,每年平均发生6~9次轻级凝冰(持续凝冰1~3天),3~6次中级凝冰(4~6天),2~4次重级凝冰(7~11天),1~2次特重级凝冰(12天以上).总体来看,在全省范围内各级凝冰发生频次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极端持续凝
基于EOS/ MODIS 的积雪产品MOD10A2,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青藏高原永久性积雪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永久性积雪存在西北部和东南部集中而中部少的空间分布,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横断山脉、岗日嘎布、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高海拔地区,积雪的面积为19682.60km2,昆仑山西段和喀喇昆仑山南段永久性积雪分布最广,面积最大,而喜玛拉雅山脉、唐古拉山脉
利用三峡库区1924—2011年重庆和宜昌站气温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近百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线性趋势、年代变化、突变和周期分析表明三峡库区重庆和宜昌气温的变化是比较一致的,两段显著偏暖的时期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利用三江源地区18个气象台站1961年以来观测的日、旬、月和年气温、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以及玉树站观测的太阳辐射资料,根据气候学原理,在充分考虑天文辐射、大气透明系数,日照百分率等影响太阳辐射因子的基础上,计算出三江源地区的太阳能资源,然后以年太阳总辐射量作为一级(主导)区划指标,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日最高气温达10~15℃),以上期间的日数(利用佳期)作为二级区域指标进行分区,对三江源地区
威宁县是全国清香型优质烟叶的生产基地和贵州省烤烟大县,威宁“高原烟海”园区位于威宁西部109.9°E,26.9°N的秀水镇,属亚热带气候,平均海拔高度2300米.具有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台地的地理特征.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沙坪坝气象站1951~2011年气温资料,采用一元回归、5年滑动平均、M-K突变检测、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重庆61年的城市高温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和缓解措施进行了探讨.
云南人工影响作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其中人工增雨是云南旱灾的重要防灾减灾手段,也是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生态补水人工干预的重要手段.以往云南人工增雨单一依赖雷达临近判识云系作业条件,时间局限性大,人影作业判识盲目性大,科技含量有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人工增雨作业科技支撑薄弱的问题突出.
以十万大山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上思、宁明、防城港、东兴 4 个市县)和桂西岩溶石山(包括德保、天等、忻城、都安、靖西、平果、马山7个县)两个广西典型生态环境区域为主要研究区对比分析近十年(2001-2010年)气候变化状况,与常年相比,十万大山重要生态功能区气温偏高0.2℃,降水量偏多7.7mm,日照时数偏多20.6小时;桂西岩溶石山气温偏高0.4℃,降水量偏少10.4mm,日照时数偏多3.7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