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巴马汀和盐酸药根碱与β2-肾上腺素受体的相互作用研究

来源 :’09陕西药物分析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mer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盐酸巴马汀和盐酸药根碱与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的相互作用,并应用β2-AR受体生物色谱柱对中药葶苈子中的活性成份进行筛选。方法:采用竞争洗脱法研究盐酸巴马汀和盐酸药根碱与β2-AR的相互作用;利用LC-MS对葶苈子在β2-AR生物色谱柱上的中药活性保留成份进行分离及鉴定。结论:盐酸巴马汀与β2-AR有一类作用位点,盐酸药根碱与β2-AR有两类作用位点;筛选出中药葶苈子在β2-AR受体生物色谱柱上的活性成份为芥子碱硫氰酸盐,并对其进行药理学分析,说明受体生物色谱模型可给出活性成份在人体内可能的作用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葛根质量评价简单可行的新方法。方法:采用HPLC指纹图谱分析法。结果:测定了不同产地、品种的葛根药材中葛根素和大豆苷元两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并采用相似度分析对不同产地的葛根药材进行了质量评价。结论:HPLC指纹图谱分析法可以为中药葛根的质量鉴别与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狭基线纹香茶菜在亚洲南部及东南部分布,其在我国民间药用作为治疗肝炎、肠炎、黄疸、喉炎等疾病。本文对采自浙江狭基线纹香茶菜进行系统植物化学研究,希望能分离得到活性强的松香烷二萜。本次研究从该种植物的地上部分共分离鉴定了20个二萜化合物,包括13个松香烷二萜,其中新化合物4个。从中分离得到的松香烷二萜进一步丰富了香茶菜属植物中二萜的结构类型,另外发现:化合物4和5抗HBsAg的SI分别为大于3和等于1
目的:采用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羟基喜树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根据292K和311K时羟基喜树碱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双倒数方程以及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处理实验数据,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羟基喜树碱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羟基喜树碱与BSA间的结合距离r=3.08nm、结合常数(Kb)分别为1.260×106 L·mol-1(
通过在线红外光谱仪分别监测了黑索今(RDX)与丙烯酰胺(acrylamide)和甲基丙烯酸(methacrylic acid)的共混体系,并用化学计量学方法解析了所得到的反应信息,得到了共混体系的红外光谱图的变化情况,并以此对其氢键的形成做了讨论。
研究以正己烷为溶剂微波辅助提取扁杏仁油的工艺。采用响应表面优化法(RSM)优化扁杏仁油的提取工艺。得到了最佳的提取工艺参数:微波功率661W,提取时间10 min,料液比1:20。在此最佳条件下,杏仁油的一次提取率为55.31%。利用GC-MS和HPLC-Ms对杏仁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杏仁油的主要成分为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少量的维生索E和原花青素高聚物。
目的:通过色谱分析和计算机图谱解析,用RP-HPLC法建立了勒马回注射液HPLC指纹图谱。方法:色谱柱为Beckman Ultrasphere ODS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冰醋酸溶液(25:75),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35℃,流量为1.0ml/min。结果:勒马回注射液各成分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可作为该注射液的指纹图谱,适用于产品质量的控制并对不同
本文研究发现普萘洛尔强烈地抑制鲁米诺-硝酸银-纳米金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据此现象,我们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一种测定普萘洛尔的化学发光新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0×10-7~1.0×10-5g/mL,检出限为2.0×10-7g/ml。对2.0×10-6g/mL酱萘洛尔平行测定11次,相对标准偏差为0.7%。
目的:明确花椒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椒中挥发油并进行GC/MS分析。结果:GC/MS泫分离出80余个峰,鉴定出81种物质,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其相对百分含量;其中5种化合物已占到总量的60%以上,分别为桉树脑15.64%、4-萜品醇15.60%、D-柠檬油精13.72%、β-月桂烯10.20%、α-蒎烯4.03%。结论:花椒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复杂,其中含量超过5%的成分仅4种
目的:建立黄芩药材RP-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来源黄芩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超声法对黄芩中有效成分进行提取,采用HPLC测定多批黄芩样品并记录指纹图谱,不同样品之间的相似度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开发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研究版(2004A)计算。结果:各批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大小与其产地有关。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确定9个峰构成黄芩药材的指纹特征,各批次药材均具有上述特征,但特征峰的相
中医药几千年的临床疗效优势及安全使用历史己经证明多成分、多靶点药物研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也给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和多基因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本文就采用中医药复方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例,说明中医药防治脑缺血疾病的炎性机制研究。本研究以成分明确的小复方清脑宣窍方为研究对象,从急性脑缺血损伤后机体内炎症代谢网络研究思路入手,以利用药理、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方法。系统研究多种致炎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