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语料库之建置及应用语料库于华语教学之实证研究

来源 :第二届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wu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比利时学者Sylviane Granger建置学习者语料库以来,借助大规模数字化语料,由量化和质化的观点,了解并描述学习者二语能力发展历程及使用第二语言的特征,不仅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对于语言相关的各个领域,从外语教学到词典编纂,乃至于二语能力测验也都有着无可取代的价值。有鉴于此,台师大国语中心收集自2008年起华语能力测验(TOCFL考试)考生的音档,自2011年起着手转写建置。由于台师大学生来源广泛,因此第一阶段仅挑选母语为英、日、韩三种语言的考生档案进行转写。迄今已完成约450名受试者、2700个音档的转写工作,且转写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语料虽然仍处于初步建置阶段,但相关应用已证明语料库确然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使用。展望未来,希望在语料标记处理后,能供更多不同层面的研究之用,相信必能为华语教学的相关领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
其他文献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是人类基因编辑技术遭遇"监管缝隙"引致的危机事件.有效治理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监管缝隙",是推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监管缝隙"这一问题域出发,以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为分析对象,探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监管缝隙"的类型特征,从"结构—过程—技术"层面剖析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监管缝隙"的发生机理,并基于全周期管理理念,提出三点政策建议:一是"调结构",完善人类基因编辑技术风险治理体系;二是"整流程",健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风险治理机制;三是"优技术",提升人类基因编辑技术风险治理
枫斯拉诺斯水坡于1983年建成后,10月初经一周200余艘船舶过坡实验,无疑肯定了水坡将可代替船闸。 枫斯拉诺斯水坡克服水头13.9米,坡首间的坡槽长313米,坡度5%,坡槽的断面尺寸
本文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文学史叙事故事性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往事""差异"以及"建构".这三个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文学史框架的构建、文学史文本的开放性以及文学史的潜文本和超文本.这三者或有部分重叠之处,不过它们还是有所不同:文学史框架揭示的是因其支撑性和约束性而演绎出来的故事;文学史文本的开放性主要指向阐释的多种可能性,不同的阐释演化出不同的故事;文学史的潜文本和超文本道出了文学史文本内部和文学史文本与外部相关联的故事.
  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多年来积累的考生口试材料是二语习得珍贵的研究资料,建立口语语料库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长久以来,跟作文等文本形式的语料库相比,规划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营业铁路的更新改造任务日益加重,在这种形势下,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改造项目,都要着手安排施工。如对既有线的一些高架桥,在战争年代或因防洪抢
  国内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过程中存在两个不足:一是中介语语料库反哺课堂教学的自主应用平台建设滞后,二是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国别化"尚需加强。本文据此对"基于偏误
社会是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如何表述"社会"的客观性与能动性的双重内涵,是社会研究中的难点.哈耶克在批判"自然"与"人为"二分的基础上,为社会研究构造了"自生自发的秩序"这个"第三范畴",以此批判"建构论理性主义"夸大人的理性设计能力所导致的一系列谬误.如果将哈耶克的"进化论理性主义"与"建构论理性主义"的对立纳入到近代以来意志主义传统与理智主义传统的互动关系中,则不仅可以揭示哈耶克批判"建构论理性主义"的意义与限度,还能通过对哈耶克的"秩序形式"与马克思的"价值形式"之间相似性的考察,对马克思研究社会的
A series Co-(18.5–20.7) at.% B melts encompassing the eutectic composition(Co81.5B18.5) were solidi?ed at different degrees of undercooling. It is found that t
城市风险转化不仅来自城市的内在张力,也来自治理体制的压力.一方面,城市风险的关联性、叠加性和复杂性加深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治理成本.另一方面,城市风险治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源于治理结构的嵌套.因结构嵌套而产生的治理偏差塑造了城市风险转化体制,即基于城市—国家—区域—全球的治理尺度和基于中央—地方、政府—市场—社会的治理关系在城市中的叠加,成为城市风险向危机转化的制度根源.纵向体系的信息传递失灵、治理资源的时空失衡、治理网络韧性失效构成了风险转化的核心机制,也是城市风险治理偏差的直接体现.行政事务的属地管理在强
实地化教育是一种在西方国家兴起的让教学回到"土地"的尝试.基于操作、存在和批判的立场,它通常被解释为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价值预设上,它致力于培养公共生活的参与者、本土文化的知情者和学业成就的成功者.围绕学生培养的三种向度,它从"教什么""怎么教"和"如何保障"构建了教学实施的切实方案.此外,在多种张力的互涉和牵绊下,场地与无场、地方化与全球化的争议开始在实地化教育中甚嚣尘上.在此情况下,它努力寻求连接现实与未来的可能,一方面勇敢接受来自学校和自身的现实挑战,另一方面持续探索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