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建筑给水聚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制总结

来源 :第二届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y2392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国家标准《建筑给水聚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范》GB/r50349-2005的整个编制过程,获得主要的启示总结如下:首先,规范中关键技术需通过试验,并在工程中通过试用验证;其次,产品标准是技术规程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另外规范的可操作性需体现在可设计、可安装及可检验上;同时,需要边编制边应用,通过工程实例对规范的内容不断的加以完善;另外主编单位和主编人员是确保规范质量的关键.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我国建筑强制性标准组成与表现形式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阐述了强制性标准与技术标准的关系,由此提出了我国建筑强制性标准组成与表现形式的新模式.
六十二年来,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发展,经历了苏联55规范,中国66规范、74规范、89规范、2002规范和2010规范共六个历史阶段.规范不仅是工程实践经验、地震震害经验、科学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高度结晶,而且还代表了一个时代技术水平的进步。从法律角度来看,规范是设计的依据,其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从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意见》到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标准化改革面临着新的契机和挑战.本文基于以上两个重要文件的指示,结合现状相关领域标准的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初步探讨标准化工作改革和标准体系改良,同时研究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供热标准化的发展方向.
本文依据近年来发布的最新版美国消防协会标准(NFPA)和美国石油协会标准(API),论述了如何进行工程项目的火灾风险评估,对设计火灾事故场景这个核心内容做了较详尽的说明;并根据国内外防火规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阐述了性能化标准和性能化设计.本文结合国内的现行标准,重点分析了国内工程的总图布置和抗爆设计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工程设计中存在的"合规不合理"现象,强调开展基于风险评估安全设计的必要性和加强对事故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中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典型结构。通过5年全国范围的试验研究,优选了适宜于作高等级公路路面基层的两类半刚性材料,提出了高等级公路上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主要裂缝的形成机理,以及减轻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的多种措施,为减少裂缝、减薄沥青面层厚度提供了技术依据。初步奠定了我国发展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基础。交通运输部于1985年发布了第一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随后,分别于1993
工程建设标准作为基本建设中各类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等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它的体系是否科学、技术是否合理、要求是否明确直接关系国家基本建设质量的好坏、功能的完善与否.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这些战略深刻地影响着工程建设领域的经济活动,工程建设标准在质量提升和技术进步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具体剖析了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的范围主要包括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化、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质量行为管理标准化、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标准化等,其内容各有特点、各不相同但又相互依托、相互支撑.有的地方在标准化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创新,如在工地标准化、施工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应用了"四新"技术和管理措施,避免了质量通病的出现.
本文剖析了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是实现经验型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事后管理向过程管控转变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工程质量标准规范的现实行动,是落实企业和项目管理标准化的有力举措,是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质量管理长效机制的根本要求.同时阐述了质量管理标准化与工程质量标准、规范之间的关系,与企业管理标准化、项目管理标准化之间的关系,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与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之间
冷库制冷系统蒸发式冷凝器由于其循环水系统小而分散,管理复杂;冷凝管表面水流速度慢、列管表面水侧温度高、蒸发速度快、蒸发率高,导致局部易结垢或腐蚀,且难于控制;水盘小、蒸发率高,环境的温湿度影响大,矿物质平衡难于控制,水质不稳定.采用传统的化学药剂法,管理难度大、专业化要求程度高,以至于目前大部分蒸发冷循环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结垢、腐蚀、藻类滋生现象严重,导致制冷系统冷凝压力高,电耗增加,同时也存
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信息化的基础是数据中心,可以说,没有数据中心就没有信息化的发展。《数据中心设计规范》在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基础上,注重设计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为设计人员提供实用的设计方法。主要围绕数据中心的可靠性、可用性、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进行编写,具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和前瞻性。提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与相关的国家、行业的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