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砾、卵石混粗砂管道水力输送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第五届国际疏浚技术发展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qiulong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港口、航道、水利及沿海城市建设的发展,港口航道建设及吹填造地等疏浚工程的施工工况日渐增加,许多疏浚项目常常会遇到岩石、珊瑚礁、卵石等挖掘、输送难度较大的疏浚土。圆砾、卵石混粗砂混合土质水力输送流动形态复杂,目前没有合适的水力计算模型.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大比尺、两相流动输送实验方法,测试了此类土在不同浓度、流速情况下的水力损失.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拟合、回归处理,分析了水力输送阻力、临界流速、平均滑移率特性,提出了水力输送阻力、临界流速、平均滑移率计算模型.为此类土水力输送工程设计、工艺优化提供了基础计算方法.
其他文献
介绍近几年欧洲四大疏浚公司——荷兰波斯卡利斯公司、范诺德公司和比利时德米公司、杨德诺公司投资新建高效现代化挖泥船的情况,分析新建及在建柴油和LNG双动力挖泥船,各型耙吸挖泥船、绞吸挖泥船和抓斗挖泥船的特点,为国内疏浚业投资建造挖泥船提供参考借鉴.
青岛港前湾航道扩建工程(二标段)是我司承担施工的一项航道加深、拓宽工程,在对风化岩四区周围和风化岩一、二区周围进行疏浚施工时发现岩层无法开挖,经设计变更后,根据地质情况须进行炸礁施工.礁盘区域通过采用水下钻孔爆破方式排间微差爆破技术,有效降低了爆破地震波、冲击波和控制了爆破飞石距离,避免对周边码头、建筑破坏,满足爆破安全的要求,同时,采取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保证了对周边船舶的影响,为类似工程提供了
沙特吉赞港疏浚与吹填项目应用的是英标规范,而英标中硬式扫床是验收的必要手段.本文介绍了在沙特吉赞港航道验收中的硬式扫床方案.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发现航道疏浚过程中的浅点,为航道扫浅和验收提供依据。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建设不断加强,若在资源供应匮乏的岛屿进行建设码头,建筑用砂的需求不易满足,可考虑从周边疏浚区域开采原状海砂,再就地进行淡化,经检验合格后投入使用.这种方法在实现疏浚任务的同时,也解决了港口建设中的用砂问题.针对如何实现疏浚与海砂淡化的衔接,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实现海砂的淡化进行研究工作,最终制定了可行的实施方案.
轻型井点降水法是沿基坑周围每隔一定距离布设一个井点管,并用总管与井点管联接,再安装一台或多台抽水泵,当抽水泵开始抽取地下水时,使基坑内的地下水位降到开挖基础底面以下,并始终保持地下水位低于基础底面一定距离,以达到在干燥作业环境下进行基础施工的目的,直到基础施工回填完毕.本文介绍轻型井点降水的原理、构造、设备组成、布置、计算以及施工应用,对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作用.
本文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整治建筑物工程口岸直水道整治工程Ⅱ标段工程为实例,从方案比选到实际应用介绍了新型生态护滩结构施工工艺及工艺优化的效果,由于生态型护滩结构在内河整治工程项目中尚属首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今后内河护滩结构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保证生态护滩结构的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技术人员在原有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进及优化,推动航道整治工程中生态护滩结构的实施。
随着沿海城市和港口建设的发展,土地供应愈加紧张,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填海造地的方法来解决土地供应问题,随之而来的填海技术也不断发展.本文介绍几种目前广泛应用的吹填造地施工方法,为填海造地设计施工提供一些思路.
从2010年起,相关航道研究单位针对性地对上海市众多内河航道进行航道及航道设施检测,各自得出了一些航道的回淤研究分析成果.通过对上海市内河航道历年测量成果分析对比,对检测的航道开展回淤分析,初步探索了一套内河航道回淤分析的研究方法,力求掌握上海内河航道及航道设施现状和回淤趋势,为航道维护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历年航道可得出,闸控航道以淤积为主,多年平均回淤强度主要集中在5cm/a左右,部分在5cm/a
随着疏浚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疏浚业务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港口和航道建设与维护等方面,未来,沿海城市规模扩大催生吹填造地仍将持续.然而,我国目前大多数沿海造地受自然条件、施工船舶等因素影响,都是采用单一的单船直吹工艺,吹距较短,施工效率低,这不能满足疏浚区距吹填区较远时的规划造地需求.茅尾海综合整治一期工程钦江农场吹填区施工中,我部采用采用抓斗船疏浚清淤,倒运至集砂坑,1600型绞吸船"天锐
近年来,离散单元模型(DEM)已广泛应用于土力学的研究与应用.在疏浚和水下钻井等工程行业,需要对岩石开挖过程的物理机理有更详细更深入的理解,以此来提高生产率和改进设备设计.岩石是一种具有粘合力,同时也具有被破坏后不可恢复特性的材料.根据这些特征,离散单元模型(DEM)能够运用颗粒接触模型和粘合接触模型来描述和跟踪岩石开挖的物理过程.由Potyondy and Cundall,(2004)发展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