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的内涵及博物馆教育实践

来源 :首届“让文物活起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enzs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主体、客体、实施方式三方面阐释"让文物活起来"的内涵."让文物活起来"是一项以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为主要推动力量的旨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文物的全民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实现手段多样.结合南京博物院的工作实践,从博物馆教育方面具体阐释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例如,使用智慧导览,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公众体验活动,出版普及读物,进行网络直播或制作电视节目,加强与学校、社区的合作等.
其他文献
面对网络信息资源语义化和规范化程度低、聚合粒度粗细、深浅水平不一的问题,利用构建好的本体,可以对网络知识及其间关系进行规范化描述.因此,本文引入了语义网范畴内本体,将本体对知识的表示、组织与知识元相关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明确知识聚合粒度,构建知识元模型以及知识元的关联关系.通过本文搭建的聚合平台原型的输出格式可以发现,基于知识元的知识组织方式可以实现细粒度的知识切分、存取、组合和链接,更加准确地将学
博物馆的教学资源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的一项重要资源,当今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事业正是蓬勃发展的阶段,将博物馆教学资源与文化创意产品很好地结合,使博物馆用户能够有更丰富的体验.
织绣艺术,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保护好古代织绣品,研究、传承古代织绣技艺,实际上也是在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古代,织绣品的制作多是女子的工作,所以也叫女红.博物馆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启迪人们通过解读古代织绣的审美,把消失的女红技艺带回当代,让科技创新与艺术创造为博物馆织绣藏品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对织绣文物藏品状况的调研,结合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特点认为,首先,要加强织绣文物保护,传
"南海Ⅰ号"沉船和其船载数量众多的文物,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非常适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南海Ⅰ号"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文物资源丰富、旅游设施配套完善和可从业的人才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产业意识淡薄、技术与资金缺乏等劣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并存,但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时期内,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将抓住国内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结合2017年8月在新加坡举办的"博物馆社会包容性和社区建设"工作坊的研讨内容,对故宫博物院2013年以来的"数字服务"策略进行分析,探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博物馆如何借助新技术提升观众体验,吸引更多潜在的"新观众",并探讨信息时代的博物馆应如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介入社会服务,共同构建公共"社区".
自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来,"互联网+"成为社会各个领域及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梳理故宫博物院近二十年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数字服务发展历程,分析故宫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理念转变,并结合数字故宫社区的开发探讨"互联网+故宫博物院"的社会公众服务创新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在博物馆整个工作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地从边缘地带走向了中心位置,同时其在推动文物活起来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让文物"活"起来就是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社会观众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并且理解相关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理,同时还能把相关原理、艺术特色应用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来.因此,博物馆应当从选题、技巧、建构、评估等多角度
公共博物馆作为以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为使命的社会教育机构,具有非常强的文化属性与公共服务属性,在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国民教育体系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和人类教育的终身学校.因此,探讨公共博物馆与社会教育的关系,以及公共博物馆如何配合和适应社会教育并形成互动,是公共博物馆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物工作重要讲话
高品位的教育项目是博物馆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要使教育项目在公众间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必须加强教育项目的品牌化建设.河北博物院新馆开放以来,高度重视公共教育工作,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精心培育并实施了十大系列品牌化公共教育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博物馆教育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中国农业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就博物馆教育如何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更好发挥作用提出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