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胁迫响应蛋白组及其调控蛋白的时间依赖性表达

来源 :第八届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_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外源锌刺激对A549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内锌离子分布的影响,并比较了它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肝癌细胞HepG2和人肾上皮细胞293T的细胞周期、凋亡和活性的相同或不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高分辨二维凝胶电泳(2DE)展现了在外源锌刺激A549细胞24 h后细胞中可溶性全蛋白质组表达模式的变化;运用MALDI TOF/TOF和Mascot数据库搜索、分析并鉴定出18个差异蛋白质点和其他68个蛋白质点,并对差异蛋白质进行了功能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己鉴定的差异蛋白质主要涉及到细胞的代谢、生长、转运和分化过程。
其他文献
目的:临床评价疏肝健脾针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运用随机数字表将6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以疏肝健脾针法治疗;对照组以得舒特口服治疗,均治疗28天,共1个疗程.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量表(IBS-Q0L)积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的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
目的:本文主要论述穴位埋线的源流与发展,并探讨了其在减肥除皱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同时说明60年代发展起来的穴位埋线疗法采用穴位线体置入的方式,借助埋入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替代传统针灸治疗,这不仅是传统针具的革新,同时也是治疗方法的重大改进,从而成为当代针灸医学中的重要内容。现代穴位埋线作为长效针灸疗法是传统针灸的延伸,通过植入的线体长期刺激协调脏腑、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方法:
本文采集了我国山东省东部地区的519例无甲基硅氧烷职业暴露的一般人群血液样本,同时在该人群中采集了249例脂肪样本,对上述样本中环形(D4-D6)和线形(L3-L16)硅氧烷的残留水平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甲基硅氧烷在普通人群血液中残留水平较低,脂肪中环形和线形硅氧烷浓度与其使用个人护理品的数量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文对第五次全国总膳食研究(TDS)中动物性膳食样品中PCDD/Fs和dl-PCBs进行测定,结合膳食消费量数据,评估我国普通居民PCDD/Fs和dl-PCBs膳食暴露水平。结果表面,我国普通居民二噁英膳食暴露及其导致的健康风险仍处较低水平,但我国膳食暴露水平可能处在上升通道,所以食品中二噁英污染水平仍需高度重视。
本文针对蜂蜜中主要关注的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As)定量检测要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对倒千里光碱、千里光宁、千里光菲琳、野百合碱和克氏千里光宁进行了检测,为蜂蜜等植物源性产品中生物碱的来源、PAs含量与环境中蜜源植物的关系、PAs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技术基石出。
本文对匹配的母亲血清与脐带血清中BPA,BPA代谢物和BPA替代物的含量水平进行测定,评估胎儿体内BPA与BPA代谢物的来源,并对游离BPA与共价结合BPA的胎盘转移情况进行了比较。
本文采用基因组学技术,对3-5环的PAHs[菲、芘、苯并(a)芘(BaP)]暴露的斑马鱼胚胎进行全基因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从受影响的信号途径中预测可能的毒性效应并进行验证。
本文结合体外细胞实验及活体动物实验,探索粒径20nm不同浓度梯度的纳米银对脑神经产生的毒性效应。体外细胞实验证实,纳米银暴露可诱导神经细胞内氧化水平升高,进一步启动caspase通路,实现依赖凋亡途径的细胞毒性效应。
本文通过引入LSPR改变分子印迹聚合物光子晶体传感器响应信号的灵敏度,然后利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有机相可溶Au NPs,垂直沉降自组装法堆叠PC模板,热聚合法制备Au-MIPPC复合物,并用MCP印迹的Au-MIPPCs检测MCP小分子。可观察到PC结构色的变化,MCP印迹的Au-MIPPC(EGDMA含量为0.1mL)在检测MCP小分子前后从绿色变成淡黄色。
本文采用放射性14C示踪技术,研究了TBBPA在具有厌氧、厌氧两种区域状态的淹水土壤中的代谢产物形成。结果表明,水淹土壤虽然能促进TBBPA降解,然而形成了大量环境行为和毒性不明的代谢产物,特别是O-甲基化产物在土壤中相对持久,且比母体化合物有更强的亲脂能力,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好氧-厌氧共存的环境普遍存在,如水稻田、湖泊和河流的浅水区域及消落带等,TBBPA在这些环境中的风险和毒性研究应考虑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