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诱导对丽格海棠抗冷性的影响

来源 :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al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丽格海棠(Rieger Begonia)作为市场需求较大的盆栽花卉品种之一,生产范围已经覆盖中国各地,由于其生长快、花期长、易栽培,同时对设施条件要求不严格,即适合工厂化生产,也适合小规模生产;中国北方地区由于冬季低温寡照,每年在进入11月中、下旬陆续出现落花落蕾现象,本研究中通过低温诱导,测定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检测低温诱导对丽格海棠抗冷性的影响.材料为丽格海棠品种巴克斯(Barkos)组培苗叶片.将健壮的组培苗叶片接种于愈伤培养基MS+1 mg·L-1 6-BA+0.1 mg·L-1 2,4-D+蔗糖30 g·L-1+琼脂7 g·L-1 上,pH 5.8.培养条件:25℃光照培养12h,暗培养(1、5和10 ℃)12h,培养10d,然后25℃恒温光照培养12h,培养10 d;对照为25 ℃恒温光照培养12h,培养20d,分别调查愈伤组织诱导率;选择低温暗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的一组,且愈伤组织为白色或者浅绿色的4瓶,对照为25 ℃恒温培养产生的愈伤组织,一起放入5 ℃冰箱处理24h,分别测定愈伤组织电导率.取愈伤组织(不带叶片)用自来水洗净后再用蒸馏水冲洗3次,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切成适宜大小,将处理过的样品混合,快速称取鲜样3份,每份0.1 g,分别置于10 mL去离子水的刻度试管中,盖上玻璃塞置于室温下浸泡处理12 h,用电导仪测定浸提液电导(R1),然后沸水浴加热30 min,冷却至室温后摇匀,再次测定浸提液电导(R2),相对电导率(%)=R1/R2× 100,3次重复,取均值;选取低温暗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的一组和对照继续培养,待小苗驯化出瓶后养至开花,(1)各选取长势一致的苗4盆,一起放入5 ℃冰箱处理24 h,分别测定花序周围叶片电导率,方法同上,3次重复,取均值;(2)进行逆境栽培,白天15~20 ℃、夜间12 ℃、光照时间8~9h、强度15 000~25 000 1x,在处理4、6、8、10、15 d时采集顶部功能叶片,取外围花朵花柄离区(近轴端)组成混合样,测定SOD、POD、CAT活性及脯氨酸含量,3次重复,取均值.结果发现,低温暗培养5 ℃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到91.7%,1 ℃低温暗培养诱导率最低,为66.7%,对照诱导率为83.6%,说明5℃低温诱导有利于愈伤组织产生;经过5℃暗培养诱导的出的愈伤组织,在5 ℃低温处理24h时,相对电导率为43.53%,而正常培养的愈伤组织在5 ℃低温处理24 h时,相对电导率为52.9%,说明经过低温暗培养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耐低温能力增强;经过5 ℃低温暗培养诱导的丽格海棠苗养至开花,花序周围幼叶的电导率为10.7%,明显低于对照的43.8%,同时经过生长逆境培养后,SOD、POD、CAT活性及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且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均逐步提高,15 d后分别达到17.597 U·g-1FW、194 U·g-1·min1、18.52 U·g-1·min-1、5.922μg·g-1,对照分别为5.674 U·g-1FW、71.5 U·g-1·min-1、7.645 U·g-1·min-1、2.716 μg·g1,表明经过低温诱导培养出的丽格海棠植株,耐低温能力获得提高.
其他文献
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块茎中富含果聚糖,果聚糖作为一类重要的贮藏性碳水化合物,其代谢与植物碳素分配、源库关系调节、抗逆性及人类健康等有密切关系.为探明菊芋中果聚糖的代谢合成途径,利用IlluminaHiSeqTM2500进行高通量测序,构建菊芋块茎转录组文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Unigene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功能分类及代谢途径分析等,为进一步挖掘菊芋果聚糖的合成代
为揭示温度途径对不结球白菜开花时间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中对环境温度途径中重要的调控开花时间抑制因子基因BraA.FLM.a进行了选择性剪接和表达模式的鉴定.通过PCR扩增在不结球白菜苏州青上确定了BraA.FLMa基因的4种不同的选择性剪接模式.进一步利用qRT-PCR技术检测了4种可变剪接形式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的转录模式.BraA.FLMa基因选择性剪接的鉴定及剪接特异性表达模式的分析,对研究不
为了评价引进大蒜资源在中国的适应性及其遗传多样性,对国家无性繁殖及多年生蔬菜资源圃引进的228份大蒜(Allium sativnm L.)资源进行田间表型性状评价,为大蒜资源创新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试验于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进行.试验材料为从美国引进的228份大蒜种质资源,每份资源以每畦3份,每份30株进行种植,根据《大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VIGS技术指的是利用携带目的基因cDNA片段的病毒载体侵染植株,随着病毒的复制和转录而特异性地诱导序列同源基因mRNA降解或被甲基化等修饰,从而引起植物表型或生理指标变化来对鉴定基因的功能.与基因敲除、反义抑制、转基因等研究方法相比,VIGS不依赖于转基因植株的获取及突变体筛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高通量,获得表型快.VIGS可广泛应用于抗病反应,植物与昆虫互作研究,非生物胁迫,代谢途径及生长发
小菜蛾是严重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顽固性害虫.对白菜的夏秋季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随着小菜蛾抗药性的增强,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严峻的蔬菜安全和环境安全风险.目前,尚未在白菜中筛选出对小菜蛾具有完全抗性的遗传资源.作者前期从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中筛选出两份在田间对小菜蛾表现为驱避性抗性的优异小白菜种质.由于田间驱避性抗性的鉴定难度大,制约了该类抗虫性状向主推品种中转育的效率.因此,定位该抗虫基因或位点,开
表观遗传修饰与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密切相关。为了研究不结球白菜相应低温的表观遗传机制,对低温胁迫下的不结球白菜进行了基因组DNA甲基化(MeDIP-Seq)测序分析。发现低温过程中,不结球白菜基因组同时发生了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低温胁迫后的不结球白菜还表现出较高的耐热性和生长优势。通过生理数据分析,发现低温后不结球白菜耐热性的提高与有机酸的含量提高有关,生长优势与低温后不结球白菜光合能力增强密不可分。
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var.utilis Tsen et Lee.)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白菜亚种的一个变种,具有芸薹属的特殊清香.为了探讨菜薹品种间营养品质的差异,给选育新品种提供理论支持,采集了不同熟性的13个菜薹品种为试材进行分析研究.试验测定了维生素C、还原糖、粗蛋白、粗纤维和干物质5项营养品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菜薹品
本课题组前期从甘蓝常规品种群体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材料14Q305A,通过研究发现其不育性状为隐性单基因遗传.其生长正常,花朵正常开放,雄蕊败育彻底,无花粉,雌蕊正常,蜜腺发达.本研究中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14Q305A及其可育近等基因系14Q305B花蕾中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为深入研究14Q305A雄性不育奠定基础.以甘蓝隐性雄性不育两用系14Q305A和14Q305B为试验材料,盛花期取14Q3
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var.utilis Tsen et Lee.)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白菜亚种的一个变种,为AA基因型作物,目前在菜薹中还未发现有可利用的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突变,可以从白菜型油菜(基因型AABB)CMS中进行转育,但转育过程中调控不育的关键基因在菜薹基因组中的变化还未有相关报导,因此有必要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回交
唐菖蒲(Gladiolus hybridus)为鸢尾科(Iridaceae)唐菖蒲属多年生球根花卉,是国内外重要的切花之一.在中国,唐菖蒲反季节切花的价格是自然花期的5~10倍,经济效益很高,已成为主要的生产模式.但是,唐菖蒲切花生产的繁殖材料球茎具有生理休眠的特性,秋季球茎采收后需经2~4个月的低温处理才能解除休眠.目前反季节生产用的唐菖蒲球茎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唐菖蒲的反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