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

来源 :中关村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ere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飞虱(Nilaparvala lugens Stal)是中国水稻生产中的首要害虫。发掘和利用抗褐飞虱基因提高水稻品种抗性,是综合防治褐飞虱的基础。人们从野生稻和农家品种资源中发掘和鉴定了抗褐飞虱基因Bph6,Bph7、Bph12、Bph14、Bph15和抗白背飞虱基因Wbph7、WbpH8,开发了便于育种中应用的分子标记。采用图位克隆法成功分离了水稻中的第一个抗褐飞虱基因Bph14。阐明了揭飞虱诱导水稻筛管细胞中胼胝质合成酶摹因的上调,在筛板上大量沉积胼胝质、堵塞筛管,抑制褐飞虱取食的抗虫机制。近年来,抗褐飞虱基因Bphl4和Bph15已经在中国多家育种单位广泛应用,促进了抗褐飞虱育种的发展。
其他文献
试验旨在研究哺乳日粮中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不同比值对母猪乳、血浆脂肪酸、免疫球蛋白组成以及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根据母猪胎次、妊娠107天的体重和背膘厚度、选择36头健康长白妊娠母猪,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总量为4%的玉米油和亚麻油,调整二者比例使3个处理n-6:n-3PUFA的比值分别为3:1、9:1和1
通过反复试验,选择活力0.7级以上的新鲜公猪精液,过滤后立即用BTS液按1:1稀释在17℃冰箱中平衡2.5~3h后,用2000g/min,离心8min,去上清液后,用加海藻糖的TCG卵黄液按1:1稀释,后在0~4℃冰箱中平衡2h,然后按体积加入甘油,甘油最终浓度为3%,再分装至0.5ml塑料细管中,置于O℃冻箱中平衡1h,在铝盒中距液氮面3cm处冷冻,结果表明,经液氮储存的猪精液在52℃水温下解冻
《日兴鲟鱼》旗下是由成都日兴特种水产试验中心和都江堰日兴鲟鱼科技有限公司以及西昌邛海(四万亩)鲟鱼生态养殖技术创新示范区组成,介绍了其强大的科技研发团队,同时对现代化全流水渔场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在市场上的品牌效益进行了分析。
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前提下,通过建立科学研究基地、监测网点、组建科技攻关小组以及建立有效的长期研究机制,攻克秦岭山区大鲵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技术瓶颈,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大幅提升,为秦岭山区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性提供借鉴。
本试验观察和研究了神仙鱼(Pterophyllums carale)的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并作了详细记录,阐述了其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中的发育现象及特征,为神仙鱼胚胎发育研究做了有益的尝试。
为了研究达里诺尔湖和岗更湖瓦氏雅罗耐盐耐碱机理,本文从盐度和PH两个主要环境因子角度研究了不同湖泊瓦氏雅罗鱼鳃、骨骼肌、肝脏、心肌组织、肠中3种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情况,以确定其最佳生活环境,为瓦氏雅罗鱼耐盐耐碱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为确保水产"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帮助渔农正确使用饲料,大力推广科学养鱼模式,使养殖户获得更大效益,试验组在贵州罗甸县茂井镇龙滩库区罗甸星火科技水产公司的网箱基地,从2009年9月2日-11月3日,在6口钢管架网箱内(25平方米、62.5 m3/口),进行了为期64d投喂通威152浮性颗粒料养殖罗非鱼(149.64±5.289)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通威152浮性饲料养殖罗非鱼成活率达96.
舟山市渔业发展面临渔业资源衰退、管理力量小等问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阐述舟山市渔业发展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及深层原因,提出保护渔业资源、促进安全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在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为实现内陆浅水湖泊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湖南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大通湖为基地,在详细的资源与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以大规格鳙鱼鱼种的大湖培育技术、草鱼大湖集约化精养技术、大湖鱼鳖套养技术、软体动物控制开发技术为主要技术内容的大宗淡水鱼类湖泊生态养殖模式并进行了初步实践,该养殖模式的初步实践结果显示出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应用前景并为湖南乃
为建立猪捷申病毒(PTV)抗体检测方法,根据PTV-8 Jilin,2003的VP1基因组设计一对引物,利用RT-PCR扩增VPI基因,然后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获得重组质粒pET-VP1.并利用大肠杆菌Rosetta高效表达VP1蛋白。经鉴定表达的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为36.2 ku,免疫印迹实验表明获得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应用His.Bind亲和层析柱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