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达诂”与其哲学内蕴

来源 :“美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rs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无达诂”是我国古代解释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在西方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传入我国后,“诗无达诂”说因其高度的理论概括力和令人惊异的先见之明再度激起人们的研究热情。中西方解释学起源都很早,西方解释学经历了两千年,直到20世纪才“完成从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后现代转型”,出现德国的接受美学和美国的读者反映批评。中国古代解释学却早在汉代就提出了与接受美学和读者反映批评具有理论通约性的“诗无达诂”论,这又是一种人们所谓的“中国哲学的早熟现象”。“诗无达诂”论应该如何理解,其产生的历史语境是怎样的,这个解释学命题应该如何解释,无疑是解释学发展中必然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将命题置入古典哲学的大背景中。二、“交感说”与作品的生成。三、“言不尽意”与审美传达和审美接受的不可能性。
其他文献
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前言部分简要介绍本文与本届在武汉大学召开的美学研讨会(中国,武汉,2004年5月)的主题及特定议题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包括本文的主要假设、概念和观点;第三
Global journalism(e.g.global coverage of foreign news)means that journalists haveto Drovide accurate,fair,balanced,contextual reporting of countries about which th
会议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审美泛化与审美理想进行论述:一、当代社会的审美泛化及其批判。二、人类的审美理想--作为一种审美理想的共产主义。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诗歌往往表达感受、反思客观世界时的主体的和谐,从而让人能够发现或体验到客体的和谐,而中国画则往往代表着一种客体的和谐(或称自然物的和谐),从而使人发现或
会议
本文主要依傍于《周易》的经典论说,并兼及其他相关资料,从六个方面对阴阳之道的哲理内涵与美学意蕴进行提纲挈领的简要论析,以期于文化传统中寻绎出活水源头,发掘其现
会议
本文认为,以后实践美学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回应现代性的挑战,抵抗散文化,为现代人寻求精神超越的途径。 首先,它必须适应现代人的生存状况,立足
会议
醴陵中医,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政治觉悟提高了。中医进修班已举办两班,前后参加者有九十余人,本体中医师经过学习后又先后成立联合诊所六十三所,在卫生工作者协会
美学依然迷失在荒原里。它在形而上学那里没有找到正确的理论支点,在其他领域也没有找到。由于这种支点的缺失,使美学理论无法贯穿到美的各个具体领域。有人以“丧家之犬”来形
会议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电子词典的开发与使用,使人们不用再翻阅厚厚的词典去学习或查询信息了.现代信息技术已进入维吾尔族民间社会并改变着维吾尔族
我们必须意识到,日常生活的泛美学化并非只是一种唯美的装饰设计意识的强化,它甚至不仅仅是一种享乐主义和“物性”、“感觉”至上的价值体现,更多的时候是利益主导下以欲望为内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