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层频权剪叉”算法证素的识别及辨证应用

来源 :2012年朱文峰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诊断师资班30周年纪念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w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素辩证是辩证的核心,"双层频权剪叉"算法是证素识别的基础.中医辨证是非线性复杂巨系统,在高质量辨证数据库的基础上,实行"双层频权剪叉"算法,可获得准确的辨证参数,在非线性、多变量分析上探索出一种新的运算方式.
其他文献
钱英教授依据"肝肾同源"的理论和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见肝之病,其源在肾,急当固肾"的学术思想,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先证而治,及早调补肝肾;其二,体用同调,兼顾肝肾阴阳;其三,分清主次,依证调肝补肾;其四,先后天并重,重视调理肝脾肾;其五,"与时俱进",强调中西医结合。
金氏脉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与思想,以脉诊为手段,以数学为量化工具,按照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基本规律建立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损伤诊断理论。本文对脉搏特征、信息搜集、脉形指数截集以及定量诊断中模糊数学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界定了脉病模糊关系以及临床对应关系,从而提高确诊率。
中国回族在一千多年的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三维"特色辨证方法.主要通过症、因、质三维辨证的综合诊断方法开展医疗活动,"三维辨证"就是证、因、质诊治的综合,是理、法、方、药、术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本文采用SAM3.1软件筛选少、壮、老三个年龄段肾阳虚体质的差异表达基因谱,获得儿童组肾阳虚体质差异表达基因11条,壮年组肾阳虚体质差异表达基因10条,老龄组肾阳虚体质差异表达基因3条;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及其所涉及的分子信号通路的分析,初步认为少、壮、老不同年龄段肾阳虚体质存在分子生物学差异,儿童组集中体现在肾阳对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与肺肾关系密切,壮年组集中体现在肾阳对气血滓液的调节作用,与
朱文锋教授创立的以证素为核心的辩证新体系,是中医辨证学的重大发展."证素"即证的要素,指辨证所要辨别的脾、肾、肝、胃等病位和气虚、血瘀、痰、寒等病性.每一证素都有一定的症状、体征等"证候",根据证候,可以辨别证素.明确了证素,便可组合成"证名",因而证素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为使证素辩证的方法与内容广为普及,特将其编成歌诀,使学者如同背诵方歌一样,便于学习掌握和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研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探讨脑泰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非调脂作用机理.方法:以高脂饲料和免疫刺激方法制备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给予脑泰方(NTF)、阿托伐他汀灌胃治疗1个月,观察家兔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含量以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LOX-1)、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主动脉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细胞间粘
免疫系统的运作有赖与各种免疫细胞的相互协调的稳态工作,这其中各种免疫细胞的产生与死亡之间的相互平衡以保持相对稳定数量的细胞是关键因素之一.树突状细胞(DC)作为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是沟通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桥梁,是适应性免疫的"启动器",其细胞数的动态变化会引起免疫系统不同的免疫状态变化.在免疫静态及常见的免疫反应中,树突状细胞的死亡多为细胞凋亡,其凋亡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机体的免疫状态.凋亡的增多
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已病图治"的观念转变为"养生保健,未病先防",高度关注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健康医学的核心术语,对外交流中的亚健康术语译名多种多样,有些译名甚至引起不同程度的误解,给交流造成极大障碍,因而有必要采用音译法翻译该术语.由于直译不足以体现其内涵的丰富性,意译则类似于解释,并且篇幅冗长,不足以体现概念的简洁性,因此,笔者建议参照中医
目的:探讨妇科千金片治疗盆腔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8周龄雌性Wistar大鼠,行子宫内接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解脲脲原体混合菌液造急性盆腔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妇科千金片低、中、高剂量组、妇炎康组、罗红霉素组,药物治疗21天后,取大鼠子宫、输卵管、卵巢等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子宫、输卵管、卵巢等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 (Caspa
目的:探讨血瘀与各种舌象的关系,促进中医诊断规范化的发展.方法:对7680例当代名医医案、1018例临床病例中血瘀与舌象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计算出各种舌象对血瘀的诊断权值.结果:血瘀的病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舌象是白苔、薄苔、腻苔、黄苔,但瘀斑瘀点舌、紫舌对血瘀诊断的权值远远高于其它舌象.结论:瘀斑瘀点舌、紫舌对血瘀诊断的意义很大,但在血瘀病例中出现频率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