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来源 :中国土地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200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简要介绍了城乡二元体制形成的背景及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现状.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建设用地的利用现状,总结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因素,得出结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国有建设用地供需不平衡、城镇化进展中出现的"两栖"人员等问题,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平抑地价和房价过快增长,落实的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等都有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探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面临的问题,提出入市的对策建议.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研究结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红利与风险同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双向流动";落实"同权",不会动摇土地的集
学术界和少数媒体指责"土地财政"透支未来收益,"爷卖孙田"难以持续,这是从土地财政的表面现象及依据某个方面土地特性如土地的稀有得出的结论,而从土地出让(土地财政)的本质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看,土地出让(土地财政)奠定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和产业三大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以土地出让(土地财政)为基础的土地有偿使用是可持续的,没有土地出让和土地抵押的经济是不可持续的,提出应综合运用土
本文首先以资源共有的角度说明未来城市化中资产共有型态与可发展面向,再次说明共有环境下的共享型态与共用机制,最后说明资产与资源如何以具效率性共有与共享下之共同治理机制,此三段式论述试图说明在共有与共享背景下,虽然每人所分得空间资源相对今日更为稀少,但建构在效率性的共享模式下,未来城市社会中的居民、厂商可用更低管理、运输与分派成本获得必要资源进行日常生产与生活活动,并且在未来物联网络与大数据的持续发展
在研究大陆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大陆城镇化发展特点、发展态势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等进行了评述,从降低土地消耗强度、创新农地流转机制、保障耕地健康、制定涉地指标省域内跨市有偿调剂和"地随人走"政策等方面,阐述了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利用与保护的新思维。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在现代市场经济及其所需要的法治环境下,目前行政命令—控制模式的土地利用规划法律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需求.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大陆土地利用规划模型需要现代转型.通过健全土地利用规划权主体多元化、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激励性管制模式、配置市场主体土地利用规划权利,以厘定政府规划权干预的边界.同时,通过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权的程序控制和强化规划机构的法律责任的制度设计控制地方
2002年12月北京市石景山区开展了整建制、一次性"农转居"工作,一并撤销了村委会,行政管理和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因集体土地没有征收及个人宅基地未收回等历史遗留问题,出现了土地管理、城乡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领域的诸多新问题,如石景山区集体土地性质未改变的现状,造成部分低端产业升级改造项目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合情、合理、不合法的尴尬境地和"农转居"群体为追求"瓦片"经济肆意违法建设行
将生态健康与低碳发展理念纳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构建新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型框架和指标体系,运用相对熵赋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障碍因子诊断法,对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空间格局分析与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①从空间分布上看,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十字形"扩散态势.高度集约区分布在中东部,中度集约区分布在东北部、西南部和南部,低度集约区分布在东南部和北部
本文从探讨土地综合承载力内涵入手,构建了由地质环境、土地资源、经济社会三方面构成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四川雅安地区作为地质环境脆弱区域典型样点,结合当地地质灾害频发、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较贫乏等特征,基于维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探讨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雅安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建议.
节约集约用地是破解"双保"难题,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全面梳理了重庆市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当前节约集约用地主要面临四大问题.一是节约集约用地观念意识有待加强;二是规划管控力度有待强化;三是节约集约用地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四是节约集约用地监管不够严格.为确保重庆经济社会
本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作为研究区域,以2006年和2011年各产业用地产值数据为基础,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将各产业主要用地类型的产值与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对比,对增长份额、结构偏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份额进行测算.结果表明:①5年内呼和浩特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产业用地结构均发生明显变化,三次产业用地总的地均产值由2006年的595.47万元上升至2011年的2538.53万元;②三次产业用地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