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十所高校博士生导师对培养过程和制度的观点

来源 :西安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e99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撷取我国博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因素,通过对全国十所高校100名博士生导师的调查和选择性访谈研究,从博士生导师视角调查和分析了我国博士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和基本制度。发现尽管目前在高校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培养和管理制度,但在创新观念、学术环境、导师素质与管理、条件与环境、博士生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获得了初步结论与思考。
其他文献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研究生如何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是这一过程的良好开端。通过营造互动式、开放式和国际化的学术环境,鼓励研究生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开展自主选题,让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仅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而且显著提高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简述了我们在开放式选题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做的初步探索。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研究生导师在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对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水平进行分析,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导师队伍建设重点工作目标,在深入推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上进行系统实践,加强导师学术规范教育,恪守学术道德;主动适应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结构调整需求,积极建设类型多样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立健全导师队伍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导师竞争激励与考核淘汰机制;建立系统的导师培
经济计量学在培养与训练研究生的经济计量建模素质和能力方面起着十分突出的重要作用。当前,许多大学的经济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在实施两年制的应用型和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并进行有益的探索,但如何具体实施两种不同模式培养方案下的“经济计量学”的教学内容、手段以及教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新课题。本文提出一种经济计量学‘研究性教学法’,并讨论了相应的教学措施。
课程设置是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质量内涵,提出了构建课程设置质量标准应遵循学科专业、职业发展和分类培养三项基本原则,建立了质量标准的基本架构,既要包括统一的、基础学科的质量标准,又必须有分类的、具体专业特色的质量标准。同时,对质量标准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视实践和应用,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十分重要。作者结合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就培养和研究生招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
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的设计必然要受大学组织的特点、管理制度的实施目的、研究生培养过程规律与研究生的行为特点等客观要求的制约。要制定良好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需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制度要符合组织的特性;制度要符合伦理性、正义性的要求;制度应合理兼顾和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并得到普遍认知。同时,提出了研究生管理制度的创新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的衔接,是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导向之一。在充分叙述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发展历史和纺织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发展历史和现状,我国相关专业学位类别(工程领域)与相应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现状,以及实际开展部分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学位和职业资格之间的异同,论述二者之间的衔接机制,并给出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是“211工程”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之一。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拔尖人才为目标,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导向,天津大学在“211工程”三期建设期间,通过重点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努力,大力加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平台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环境,促进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天津大学充分考虑专业学位的特点,以“双导师制”培养理念为指导,通过建立、健全涵盖校内外导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考核和培训机制,成立由校内外专家参与的专业学位委员会等措施,积极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全日制工程硕士是较早设立的专业学位类型,由于涉及的领域较宽泛,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具有较强的示范性。通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升模式的研究,对所有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较强借鉴意义和辐射作用。论文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并结合实际需求,提出建立以行业为背景、质量为核心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通过对不同行业背景下的工程硕士培养理念的建立、培养目标的明确和培养模式的设计,明确未来工程硕士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