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质类教材建设的思考

来源 :中国地质学会2008年改革开放与地质教育的科学发展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y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依据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所编成的、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而有计划地编制的材料",大学中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教材,它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和支撑,一本优秀的教材往往能影响几代人。某校一贯坚持"新、精、高"的教材建设目标,积极开展地质类教材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与体会。本文对关于地质类教材建设提出了思考。
其他文献
对天然场源激电法进行了探讨.首先对柯尔-柯尔模型在低频情况下,极化率改变时的频谱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以大地电磁测深法为基础,将复电阻率的柯尔-柯尔模型引入到MT中,实现
用空间域的迭代法,在无噪声的模型研究中将向下延拓距离提高到20倍点距,大大超过频率域的快速傅里叶变换法(FFT)的下延深度.迭代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水平观测面上的实测位场值,
地质雷达技术在国内外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采用地质雷达技术进行隧道衬砌、公路路面质量检测、考古、地质勘探等多个方面的应用已较为普遍。然而地质雷达数据的处理仍
围绕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对羌塘盆地油气地质问题进行了基于区域地球物理重磁数据处理的资料再解释.并通过处理解释重磁资料给出了羌塘盆地以侏罗系为主的盆
V8系统集成了多种电磁方法,系统具有功率大、采样频点密度大、灵敏度高和方法组合灵活等特点,在电阻率差异微弱地区,具有较强的异常分辨能力,TDEM方法DBz/Dt平均比值更能突出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以地震多、震级大、损失惨重而著称。本文介绍了西太平洋与欧亚大陆间的洋一陆俯冲带型地震;印度次大陆与喜马拉雅陆-陆碰撞型地震和华北地幔亚热柱拆
图书馆的发展与其领导人的学术素养、资历、工作作风乃至人品性情都有很大关系。图书馆主任钱声骏从北洋政府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虽政局动荡,政权更迭而稳长图书馆,先后凡24年,口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度.地质灾害监测的基础是获得大量可靠的现场数据,因此在地质灾害监测中采用了大量的监测仪器设备.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如果依然沿用在仪器中将应
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有机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中,实行"客户化模式",为西部地
改革开放三十年,正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稳步发展的三十年。1975年,学校由北京外迁定址武汉,1978年,第一批学生进入新校区,至今整整30年时间。作为教育部重点大学,中国地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