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体纳米晶复合NdFeB/α-Fe永磁体制备研究

来源 :第四届全国磁性薄膜与纳米磁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theme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块体纳米复合Nd<,2>Fe<,14>B/α-Fe永磁材料.考查了工艺条件对磁体的磁性能和密度的影响.利用VSM、B—H回线仪、扫描电镜和XRD对其磁性能和显微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较高的烧结温度有利于磁体的致密化过程,但会造成磁体磁性能的下降,低温烧结磁体磁性能较高,但磁体密度相对有所下降.在相同的烧结温度下,升高烧结压力会使磁体磁性能和密度显著升高.此外,磁粉在烧结之后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晶体C轴织构,同时显微组织观察其晶粒度略有长大,但仍然保持是纳米晶.目前磁体的最佳磁性能为:剩磁0.923T,矫顽力591.2kA/m,最大磁能积114kJ/m<3>
其他文献
以稀土矿为基体,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通式为(1-x)LiLaTiOLaV(或P)O(x=0.3,0.4,0.5和0.6)锂快离子导体.X射线粉末衍射表明当x=0.3~0.6≥时系统始终是LiLaTiO-LaV(或P)O多相系统,随着LaV(或P)O比例的增加,衍射峰的相对强度发生变化;交流阻抗技术测试表明当x≥0.5系统的离子电导率迅速下降.红外检测表明LiLaTiO-LaVO多相系统中,随着钒比
采用氧化镁干凝胶包覆方法对尖晶石LiMnO进行表面改性.通过XRD和SEM等方法对包覆后尖晶石表面进行了研究,证实在其表面包覆了一层氧化镁.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尖晶石LiMnO的高温性能有大幅度提高.
直接将LiMnO与CoO发生高温固相反应,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法测试了反应产物LiCoMnO(x=0.1、0.2、0.3)的电化学性能,利用XRD及Rietveld精细XRD技术研究了产物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与LiMnO相比,LiCoMnO的循环性能得到提高,结构上基本保持了尖晶石型,但晶胞参数略有减小.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NdNaMnO系列样品(x=0.00,0.05,0.10,0.15,0.20),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样品的形态和颗粒大小,X射线衍射显示样品为单相钙钛矿结构,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了样品的磁化强度随温度变化的M-T曲线和起始磁化M-H曲线,分析了少量Nd离子的替代La离子,对样品的居里温度Tc和最大磁熵变△Sm的影响.其中对于LaNdNaMnO样品(x=0.
采用机械合金化法(MA)和低温高压快速烧结工艺(HHP)制备了FeZrNbB软磁合金粉末及其块体合金,利用XRD、DSC、SEM、TEM等手段研究了粉末的晶粒尺寸大小、热稳定和块体合金的相组成、晶粒大小以及相对密度与烧结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经过120hMA后,可获得平均晶粒尺寸约8.5nm左右的α-Fe相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粉末;2)在不同升温速度的DSC曲线中,分别出现2或3个放热峰,第一个
利用中子散射技术从微观上系统地研究了单晶(LaPr)SrMnO中顺磁绝缘态到外磁场诱导的铁磁金属态的一级相变.实验结果表明,顺磁绝缘态时,化合物中同时存在电荷有序团簇和自由电子团族.磁电性质由占主导地位的电荷有序态(有序极化子)控制.电荷有序团簇的尺度约为20A,团族内锰离子沿[110]方向可能形成Mn-Mn-Mn-Mn-Mn的大周期结构.中等强度的外磁场使该电荷有序纳米团族体积缩小并消失,从而诱
本文研究了LaSrTiCoO薄膜在室温以下其结构、电输运特性和磁性质随温度的变化,发现样品在620℃附近由于吸氧使得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样品发生金属一绝缘体转变,并且样品的铁磁性消失.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了一系列多晶SrFeMoWO(0≤x≤0.5)双钙钛矿氧化物,研究了材料的组成、结构与磁性能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样品中W含量增加,居里温度下降,磁化强度先升后降.通过测量等温磁化曲线计算了该系列样品的磁熵变效应,表明在居里温度附近具有较大的磁卡效应.
单辊急冷法制备了NdFeB非晶薄带,经不同晶化温度、退火时间、升温速率进行晶化处理,研究了热处理条件对纳米复合材料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420℃/min的升温速率当晶化温度为720℃,结晶时间为3分钟时NdFeB的磁性能达到Mr=797.86Gs,Hci=4238.71Oe,(BH)max=8.94MGOe.
用甩带的方法制备了Pr(CoFe)Zr(z=0,0.1,0.2,0.3,0.4)纳米晶条带,发现甩带是制备1:7亚稳相的有效方法.剩磁、矫顽力和磁能积随着Fe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更多的Fe则导致矫顽力和磁能积的下降.由于晶粒尺寸为纳米尺度,晶粒间较强的交换相互作用导致了剩磁增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