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该怎样度过?--与青年同志谈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

来源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dl0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指出司马迁所以能够完成《史记》的写作,铸就辉煌的人生,是和他在生死炼狱中焦思苦虑,终于悟出并形成的一种崭新的人生价值观——包括生死观和荣辱观是直接联系着的.他所以终于能够完成《史记》的写作,铸就人生的辉煌,乃是他新的人生价值观的胜利.
其他文献
本文所谓的元初江南散文,指的是由出生于南宋、由南宋入元、创作集中在入元之后的一批作家的散文作品.这个时期的散文,异于宋,异于元,变宋末之文风,开元文之气象,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基于中国古代学术史和文学史的观照,清代堪称中国古代文章发展的大总结时期。晚清学者张之洞在主张“宜多读古书”的同时,更强调系统阅读清人文集,在他看来,“读国朝人文集有实用,胜于古集”。这一主张更随着他的《书目答问》而更为世人所接受,张氏书目之后所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对此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读书欲知门径,必须有师,师不易得,莫如即以国朝著述诸名家为师。大抵征实之学,今胜于古,即前代经、史、子、
清代中叶,桐城派古文风行天下,从清初以来一直影响文坛的重散抑骈之论乃更加盛行,以至许多文士"畏骈之名而避之",这引起了诸多有识之士的不满,其中李兆洛平允折衷的理论辩驳与提倡当是影响比较大的.李氏曾"师事姚鼐,得古文法",但他不为桐城"家法"所囿,力主骈散一源,并于校刻姚鼐《古文辞类纂》的次年(道光元年,1821),刊刻了系统表达其理论观念的《骈体文钞》.在《骈体文钞》中,李兆洛不但通过撰写《序言》
1819年,新加坡开埠,由于航运和转口贸易的发展,迅速成为南洋新兴城市.吸引大批华人涌入,工、农、商、学,各界纷纷南下,寻求新的生活出路,其中不乏具有一定中华传统文化修养者,古文(包括骈散)成为华社的主要书写工具.文章介绍了几篇新加坡近代骈文作品。其中,叶氏的新年献词,洋溢着炽热的爱国热情,对祖国前途充满信心,对于当时流行的中国必亡之类悲观论,是很好的反驳。肯定其主观良好意愿的同时,必须指出其客观
本文拟选取赖山阳《日本外史》在中国的流布情形加以考述,以显示中日文化交流逆向反馈文化现象的一个侧面.关於这个课题,先行研究有赵建民的《<日本外史>的编撰、翻刻及其在中国的流传》.该文第4、5章大致勾勒了《日本外史》西传的轨迹,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史料线索,惜所据多为第二手资料,故若干史实语焉不详,人名书名或有舛误,大量的相关文献也未及寓目.有鉴於此,本文拟在赵文的基础上,对这一东亚汉字文化圈独特的历史
南齐永明年间(483-493),沈约提出"四声八病说",开始对声律进行理论化尝试.此後,人们进行了各种摸索.韵文方面,到了初唐,确立为律诗.诗的成熟发展经过了150至200年的时间.与此同时,人们对散文也进行了探索,促使了骈文这一文体的诞生.骈文的确立较之诗要早,梁朝时,在而後称为梁简文帝(萧纲)的文化沙龙中,主要成员徐摛、徐陵和庾肩吾、庾信这两对父子为骈文的确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南北朝到初唐时期
文章阐述了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图书的馆藏历史及馆藏数量,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图书及古籍善本的馆藏特色,《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现存中文古籍善本书志》项目主要内容及其工作计划。
古代散文用现代话表述,应该就是文言文.古代当然没有古代散文的说法,古人所说的散文,即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白话文,但那只是主流之外的一股细流,几朵浪花,简直不值一提.可以这麽说,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应该就是文言文史.典籍十三经、二十五史、诸子百家,全部是文言文.自有史可稽的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清末民初的漫长岁月,中华民族的上自君王下至黎庶,所运用的书面语言,基本是文言文.文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文学创作样式的散文的发展、成熟大体经历过三个大的段落:殷周以来到两汉,文章的“文”还是笼统的概念,散文文体还没有独立,还包含在一般的“文”之中;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观念形成,区分出不同于“经”、“史”、“子”著述的“文”,这是真正散文文体观念的滥筋;到唐宋,“古文”繁荣,作为文学创作的“散文”观念进一步明晰,真正的文学散文与诗歌创作鼎盛。这个历史发展进程,又是与文人逐渐更加有意
明末清初时期,号称"小东林"的复社囊括了众多杰出的才士,冒辟疆是其中一个.他与秦淮名妓董小宛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尽显于他在小宛死后执笔写下的《影梅庵忆语》.在当时及有清一代,冒董二人的爱情被视为才子佳人的结合,传颂一时,《影梅庵忆语》亦成为赞颂爱情的经典.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及思潮的发展,尤其是女权主义兴起,现代人对冒董之间的爱情重加审视,不认同的声音越来越多.冒董二人对"爱"付出的不对等,使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