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西太平洋(Indo-West Pacific)区域内白骨壤属的系统发育学与群体遗传学研究

来源 :第六届全国红树林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by_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骨壤属(Avicennia L.)包括八个物种,是红树类群中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属.属内所有物种均是生长于全球热带亚热带的海岸潮间带的先锋植物,具有气生根,泌盐,隐胎生等生物学特征,能很好地适应沿海滩涂高盐缺氧和周期性浸渍的极端动态环境,是木本植物分布及生长极限的代表之一.
其他文献
We sequenced the genome of Sonneratia alba,a highly salt tolerant mangrove tree using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
会议
引种无瓣海桑对我国红树资源的恢复,物种多样性和林分质量的提高,乡土植物的天然更新和扩散,大米草的控制等起到重要作用。无瓣海桑的引入也使局部地区的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并影响到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底栖生物和微生物群落结构。
会议
本研究于2012年4、7、10以及2013年1、4月在浮宫秋茄林以及泉州桐花树林中采集沉积物样品,对其中的海洋线虫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两片红树林均以春季鉴定出的线虫属最多(浮宫29属,泉州32属),在冬季属数最少(浮宫18属,泉州25属),各季节鉴定的优势属中除冬季浮宫红树林海洋线虫的主导优势属为Dichromadora,其余均以Sabatieria为最优势的线虫属。
本文根据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于福建沿岸从南部云霄县漳江口、湄洲湾至闽江口选择了三个互花米草区,每个地区布设2-3条断面,按春、夏、秋、冬四个季度进行底栖生物生态调查中所获得的软体动物资料撰写而成。
本文根据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于福建漳江口进行互花米草区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周年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撰写而成。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互花米草在不同控制方式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群落次级生产力以及营养结构的变化。
We studied the dietary patterns of Crab-Eating Frog(Fejervarya cancrivora)in Dongzhai Harbor Mangrov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Hainan,P.R.China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2009.
本文根据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于福建红树林湿地漳江口、湄洲湾和闽江口的互花米草区进行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周年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撰写而成.漳江口、湄洲湾和闽江口红树林湿地三个互花米草区大型底栖动物经鉴定共计154种,其中环节动物种类最多,有51种,占33.12%;软体动物36种,占23.38%;节肢动物38种,占24.68%;其他动物29种,占18.83%.
根据2010年1月、4月、7月、10月在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四种植物生境获得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数据,构建了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生物量粒径谱,以期为湛江高桥红树林区的生态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珊瑚礁三角区(Coral Triangle)孕育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被认为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地带。印尼北苏拉威西省就位于三角区的中部,这里除了有世界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珊瑚礁资源,同时也存在其它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如红树林和海草床等。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按月用围网对雷州半岛红树林采集成鱼,用小型拖网采集稚幼鱼。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COI两者结合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分类鉴定。其中,共采集成鱼72种,稚幼鱼2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