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江断裂带北段上地壳结构和地震构造环境研究

来源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ts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江断裂带是中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之一.近年来小江断裂带的北段发生多次破坏性强地震,如2012年昭通宜良Ms5.6和Ms5.7地震,2014年鲁甸Ms6.5地震,和2014年云南永善Ms5.3级地震.虽然这个区域地震震级不高,但灾害却极为严重,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大量房屋倒塌.研究显示P波和S波的成像结果中高速和低速异常体总体上来看较为一致,主要在断层交汇区等局部出现差别较大的现象,这可能是这些区域受断层的影响,地壳中裂隙较为发育,裂隙中的流体是影响P波和S波差异的主要原因。P波和S波的成像结果显示,地表附近的低速异常与地形特征关系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10km以上的低速体分布于昭通断裂以南,小江断裂以西,并且其形态与小江断裂走势相似。10km以下高低速体互相交错的特征较10km以上更为明显。结合地震的重地位结果分析,地震空间分布不均匀,地震大部分位于10km以上的位置,地震没有明显的发生于高速体或低速体内部,但地震活动受到断裂的明显控制。
其他文献
全波形反演是一种利用叠前地震记录的全波场信息来重建地下介质的物性参数的高精度建模方法.该方法对低频信息和模型的精确度的依赖性很强,其反演效果经常受到"跳周"现象的影
会议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式测定,2016年1月21日01时13分在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北纬37.68°,东经101.62°)发生MS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截至2016年1月26日12时00分共记录到余震
南北地震带北段在印度板块的北向推挤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过程中,受其北部稳定而古老的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的限制和阻挡作用,使该地区表现为强烈的地壳的缩短增厚、强烈的
会议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发生了Ms6.6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新构造活动强烈的南北地震带北段的甘肃东南部地区,区内存在多组活动断裂、地震活动频繁,是中国主
会议
龙门山断裂带先后孕育了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和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地震.而这两大地震及余震序列之间的长达60多公里的未破裂段的断层活动性一直是一个争论激烈的科学问
会议
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长约60公里,理论上该空区的一次性完全破裂可产生一个大致Mw6.8的地震.Pei et al.2014和Wang et al.2015分别通过层析成像技术研究了该空区
鄂西地区接近南北地震带的中部区域,处于中国大陆东西方向地貌剧烈变化的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条带.该地区同时也位于中国扬子和华北两大地台的结合带上,勉略和商丹两条缝合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2013-2015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周缘架设的673个台站所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所提取到的接收函数并应用H-k扫描方法获取了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周缘的地壳
2013年4月20日8:02分发生在四川芦山县的Ms7.0级地震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地震之后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又一次造成巨大灾害的强烈地震.然而该地震的发生并未造成龙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