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在旅游型民族村落规划中的应用和体现——石林“中国彝族第一村”五棵树村修详规实践

来源 :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民族村落的发展建设中,特别是具有旅游型民族传统村落,只有将地方特色做到良好融入,体现地方自然环境特色和地方人文环境特色,才能保留原真性,具备吸引力.地方特色应用从软件策划入手,通过“活动——场所”的思维,推导出硬件设施的规划安排,并强调软件和硬件的整合.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湖南农村新建的现代化小楼房越来越多,而具有地域特色的湖南传统民居越来越少,本文通过分析对比这种小楼房和湖南传统民居各自的优势,来对湖南民居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该文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将其中表现的是宋代城市与建筑空间形态分类,用环境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其中人的分布,根据统计的人的分布画出城市公共意象图及分析图.在图表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影响人们选择活动场所在环境引导方面的因素,以此整体评价宋代汴京的都市意象.
通过分析蒙古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生计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构成,阐述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框架下蒙古族传统住居形式——蒙古包的形成,以及这种住居形式在传统游牧生活中的适应性,挖掘隐藏在其中的建筑语言和智慧,以及对现在建筑节能和环保的意义。
本文以福建峡阳古民居文化为例,通过阐述古民居变迁及特点,分析峡阳古民居遭到破坏的原因,提出民居保护的措施和文化传承的策略.
文章通过对朱家峪的探访,指出了它的空间特色,并认为,土石与其他材质的混用是其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造成当地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地域性强,对于民居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天水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南宅子”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今后天水及周边民居建筑提供参考意见.“南宅子”空间处理手法灵活多变,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布局形式,将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天井巧妙的
本文从湖北南漳的冯氏民居群的演变过程和现象入手,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联系到不少传统建筑被破坏的现实,进而提出保护原有优秀的传统建筑的意义和必要性。
卑南族较早汉化,同时日治期日本学者常将之归属排湾族,因此其建筑的记述不及他族来得多,使后学者难窥全貌.本文意在爬梳当初少数日本学者之第一手民族志,理出卑南族「早期」或称「传统期」的建筑风貌与居住文化.根据鸟居龙藏、森丑之助、佐山融吉、河野喜六、千千岩助太郎之记述,综合分析得到以下重要发现:1.卑南族家屋平面仍难确认其典型.但因不引入超凡物入屋,仅蕴涵日常生活之功能,由母系家长承继、管理、养育儿女.
农村新民居的建设,关系着农民的生活质量,承载着地方民族文化及其人文精神,既要全面提取多民族地区民族共融的聚居文化特色,又要有的放矢地分析不同村落村民的具体心理需求;既要在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硬件改造”,又要体会到各村农民建房能力的具体差异.本文依据对于泸西县部分村镇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统一拟新建民居设计工作的实际体会,浅谈在新民居单体设计中传统民居特色的沿袭以及居住环境的改善.
在发展经济、开发旅游的持续热浪中,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不免落入千篇一律的模式.如何提高地域文化可识别性和特异性,如何延续和发展古村落的传统文化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以一种后卫策略,讨论了复兴传统习俗的多重意义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以徽州古村落查济祠堂的再利用策划方案为例,尝试通过"脚本"转换的方式对传统习俗的再现进行当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