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阳陵泉与大脑运动功能之间关系的功能磁共振表现

来源 :第四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可以得到直观的大脑功能变化,其以无损伤性、以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对神经元活动进行较准确的定位、较好的可重复性和可行性等,在脑科学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应用针刺进行脑功能的研究在不断进行,fMRI可以显示针刺穴位后所致大脑相应区域的信号强度增加,由此提供了针刺穴位可以引起大脑相应区域的神经生理兴奋的理论根据。供了针刺穴位可以引起大脑相应区域的神经生理兴奋的理论根据。本研究结合针刺干预和肢体运动在正常人脑运动功能区产生的变化,对针刺的神经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结果显示,本实验中左上肢主动运动与针刺左侧阳陵泉在大脑运动功能区存在共同激活区域,在中央前回之前的运动前区、旁中央小叶中下部和右侧缘上回均有较明显激活,上述皮层区均与大脑运动功能直接相关,一涉及动作的协调、肌张力和精细动作控制等方面,结合阳陵泉穴的针刺效应,其对肢体拘挛、半身不遂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考虑其治疗机制与参与调节皮层功能尤其是运动协调和张力有关。实验研究也发现,脑梗死大鼠经过电针阳陵泉治疗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得到了有效地抑制,提示可以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笔者此项针刺阳陵泉的fMRI研究是相关研究的初始阶段,为研究偏瘫状态下针刺阳陵泉对大脑运动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机制做了初步探讨,也证实了生理状态下针刺阳陵泉对大脑运动功能区具有重要的午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揭示针刺效应的神经生理机制。
其他文献
肺炎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肺实质炎症,其病因以感染最为常见,临床多衰现为寒战、高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肺炎属于中国传统医学之“咳嗽”、“风温”、“肺热病”、“肺炎喘嗽”等范畴。刘伟胜教授指出,肺炎的病机要重视热邪伤肺,痛血内生,气阴耗损;治疗强调解热毒,救气阴。要分期分证治疗,早期宣散风热,中期清解热毒,后期顾护气阴,兼清余热。重症肺炎应重视通腑解毒,攻补兼施,慢性炎症应强调益气活血,软坚散
本文介绍了李寿山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的遣方用药特色。一、治疗慢性肾炎有两难。一难是水肿时起时伏,时聚时散,时轻时重,经年累月难以真正退除;二难是蛋白尿难以完全控制。其难治,究其原因在于专心于补涩。“湿”与“瘀”互结,治疗上宜“清利”与“化瘀”并行,不宜“清化益肾汤”补涩太早,易闭门留寇;补涩太过,邪恋正亦难安。李老自拟治疗慢性肾炎,收效显著。二、慢性肾衰竭后期因脾肾衰败、气化无权、湿浊潴留为毒,气虚
蛋白尿及血尿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导致慢性肾脏病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治疗棘手。李寿山教授在6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临床上以健脾益肾法、固精益肾法、升阳益肾法、清热益肾法、凉营益肾法、摄血益肾法等方药治疗蛋白尿和血尿取得良好疗效。
本文介绍了李可老中医治疗中风上闭下脱证和癃闭的临床经验。李老在患者处于中风上闭下脱危急时刻,起用三生饮加减,以破沉疴痼疾,豁痰开窍。三生饮配方别出心裁,以3味大毒之品不经炮制直接入方,用于治疗中风急症寒痰壅滞、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斜、半身不遂、痰气上壅等。而治疗癃闭时,李老认为,主要因年老久病,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致膀胱气化无权,而溺不得出,故用真武汤以温壮命门之火,使
胡源民老中医是香港名中医,从医数十年,学验俱丰,选方用药精湛,颇具匠心。2007年9月至今,胡源民老中医亲临我院肝病科传授其治疗经验,应用中医理论辨治肝病,主张纯用中医药治疗,对肝病用药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本文介绍了其重用枳实治疗肝病的经验。胡源民老中医认为,肝病日久,必入血分,加之肝气郁结,气不行则血停为瘀,故成瘀血证;肝失疏泄,木旺乘土,脾气亏虚,故治疗当在行气活血的基础上,兼顾补气,宜重用积
中医肾病专家张大宁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肾病、年病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肾虚与血瘀”。为此,他提出了“补肾活血法”。其中中医的关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张大宁教授认为,与其他肾病一样,关格病的发病,肾虚血瘀、浊毒上逆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治疗上应重用“补肾、活血、降逆、排毒”等法。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如何规范手法操作,一直是人们长期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整理总结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传统手法操作步骤进行规范细化,通过手法标准操作规程、操作质量控制以及验证措施研究,初步建立了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标准操作规范。
耳鼻咽喉等官窍有赖五脏阳气之气化温养、卫外抗邪及顾护阴精的作用才能正常地发挥听觉、平衡觉、嗅觉,以及呼吸、发音、吞咽的功能。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昧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全面阐述了五脏中“气”在官窍生理功能发挥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提出,痰瘀互结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病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工作环境的改变,导致高血压病的证候组成不断发生变化。高血压病的年龄分布趋于低龄化,且常伴有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及血液黏稠度增高、微循环障碍等异常,痰瘀互结的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可见高血压病时脏腑间协调平衡关系破坏,在此基础上继发邪气产生,尤其是痰瘀互结,从而导致“风、火、痰、瘀”的复杂病理改变。  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患者的颈动脉内
糖尿病(DM)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终生性、代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日益增高,其中95%以上的为T2DM.应用《黄帝内经》消渴病理论,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治疗消渴病的方法是指导临床的准则。中医“消渴病”与现代的T2DM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T2DM“不止于消渴,不离乎消渴。”但根据目前T2DM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