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区域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通常具有一定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即是区域性极端事件。区域性极端事件研究正逐步成为极端事件研究中一个新的蓬勃发展的领域,而区域性极端事件研究的基础是如何识别区域性极端事件。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客观识别方法——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法(an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for Regional Extreme Events,OITREE)。该方法思路清晰:提出"糖葫芦串"模型,并借助该模型的思路,将逐日影响范围合理地"串"成一串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区域性事件。该客观识别法包括五个技术步骤:单点(站)逐日指数选定、逐日自然异常带分离、事件的时间连续性识别、区域性事件指标体系和区域性事件的极端性判别。其中,逐日自然异常带分离和事件的时间连续性识别是该方法的两个关键技术;区域性事件指标体系是针对区域性事件的特点专门提出的,包括五个单一指数:极端强度、累积强度、累积面积、最大影响面积和持续时间,以及一个综合指数。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分析了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变化趋势,探讨产量与生育期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997-2007年冬小麦产量变化范围是1329~7620kg/hm2.1997-2002年,冬小麦产量
  本文对我国8个重要农业区1980s末至200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和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
  汞是一种高毒性非必需元素,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其化学形态,有机形态的汞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无机形态的汞,能够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严重的毒性.在汞的各种形态化合物中
  本文探讨了区域碳排放趋势预测的研究方法,采用朱永彬、王铮最优增长率模型,研究了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中部六省未来能源碳排放趋势,考虑六省未来水泥工业的碳排放,并采用CO2F
会议
会议
  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在南海西沙永兴岛近海进行了第4次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获得了整年包括冬、夏季风时期近海面层湍流脉动量及辐射、表层水温、波浪及距水面3.5m、7.0m、
  利用冬季中国东北地区90站53a气温资料,应用REOF和聚类分析方法将东北划分为南、北两个冬季气温变化子区,分析讨论其冬季气温的变化趋势和冷暖异常特征,及其与主要环流指
  观测资料的SVD分析揭示出太平洋SST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存在三个同期耦合主模态:类ENSO型SST异常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西北太平洋暖池SST异常与长江流域降水、东北副热带太
会议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8-2007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EC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区域整体角度讨论并划定了近30年(1978-2007年)江淮流域梅雨的入、出梅时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