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园文化活动适应“90后”大学生发展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cy456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社会能力的有效平台。“90后”进入大学之后,对原有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学校、学生三者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学校做精做细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适应“90后”大学生发展需要。
其他文献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着,高校教育形式和大学生认知形式相脱节、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提倡信仰多元化等问题。根据上述问题提了论述了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的关系、信仰的一元化等问题,并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载体。
学生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部分,学生工作教师队伍专业化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集教育、管理、服务、科研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学生工作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是高校学生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高校学生工作教师组织内职业发展路径,提出对于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应重点把握三个基础、五个方面。
学风建设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努力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针对当代各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通过借鉴学科建设的模式,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专业知识学习、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等四个平台,进行立体式学风建设,创建和完善学风建设的运转机制,从而不断提高学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学风建设能够长期有效持续地开展。
在新形势下,高校通过广泛开展学党史、学地方史、学校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爱校的高尚情操,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探索出学党史、学地方史、学校史的“三史结合”育人模式。“三史结合”育人模式呈现出育人目标的同一性、育人内容的协同性、育人过程的实践性特点。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诱因进行了分析,从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和自我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形成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进入大学后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4个变化带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了大学应采取的补救措施。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人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大学生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为此,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其进行目标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可以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巩固和实践专业理论,提高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营造校园良好学术氛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施精英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建立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的运行机制对培养具有坚定信念与创新精神,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的可靠顶用之才,具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公平正义是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是维护校园稳定和谐的第一需要。因此,维护和保障校园公平正义必须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弘扬道统、尊重学术,统筹兼顾、人文关怀,反对平均主义和绝对主义等实践原则。
本文旨在以教育主体性原则的角度来分析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或解决的思路。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做好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党员的党性、进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党员提出一点有建设性意义的思路来。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新时期,随着大学生人才培养要求的发展变化和辅导员角色的重新定位,应以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为例,通过建设学习型可持续发展的辅导员队伍,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对实践中的主要做法、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