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烧结固体燃耗的试验研究

来源 :第十六届全国大高炉炼铁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min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邯钢原料实际情况在烧结中试车间深入研究固体燃料的燃烧特性,打破常规烧结工艺,分别采用燃料分加技术,燃料、熔剂共同分加技术,粒度为0.5-3mm的高燃烧性的燃料等措施降低烧结固体燃耗.结果表明上述措施的实施与未改变条件相比,烧结指标都有所提高,转鼓强度最高提高1.3%,成品率提高3.4%,固体燃耗降低2.4kg/t,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开辟烧结新工艺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支持.
其他文献
本文综合论述了国家(行业)颁布的钛合金铸造标准体系现状,归纳了钛合金铸造现有标准体系不完善、部分标准内容不适应当前实际、行业间未形成标准体系等问题,从铸件研制过程各关键工艺步骤、使用原材料及铸件验收等后续发展方向提出了标准体系建设建议.
通过挂浆烧结法制备了两种不同孔隙结构的泡沫钛,利用数码相机和扫描电镜对泡沫钛孔隙结构与形貌观特征进行了观察,通过静态的室温压缩试验,测试了泡沫钛的力学性能与吸能特性.研究发现,应用挂浆烧结法制备的泡沫钛继承了先驱体的结构特征,呈三维立体网状结构,且孔棱是非致密的,存在大量的微孔.泡沫钛是应变速率不敏感的,在应变速率3×10-4s-1~1×10-2s-1范围内,其屈服强度为1.00MPa~2.38M
本文对钛合金半环的超塑成形技术进行了工艺研究.采用正反胀形方法来控制成形后半环的壁厚,并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壁厚控制的关键即正反胀形模具型面进行了优化设计,同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数据较好的预测了超塑成形后的半环壁厚分布,利用优化后的正反胀模具实现了半环试验件的壁厚均匀化.该方法能够明显提高材料利用率和后续车加工效率,并降低制造成本.
研究了时效处理对低间隙TiNi形状记忆合金超弹性的影响.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分别经300℃×(60min-180min)及400℃×(10min~30min)时效处理后,TiNi形状记忆合金丝材抗拉强度均大于1000MPa,经6%应交加载-卸载后,残余应变量均小于0.31%.以上两种时效处理工艺后低间隙TiNi形状记忆合金线材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超弹性.
通过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维氏硬度等研究了不同缩口尺寸的医用U型钉用TC4钛合金棒材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缩口钛合金棒材横截面的显微组织比较均匀;小缩口试样纵截面的α相从中心到边缘逐渐由变形晶粒变为细小的等轴晶,其中β相呈带状均匀分布,而大缩口试样纵截面的α相主要为变形晶粒,其中β相带状分布不均匀.小缩口试样横纵截面的维氏硬度比大缩口试样的硬度低,且两试样纵截面硬度都比横截面硬度大
采用无坩埚感应熔炼超声气体雾化法制备了成分为Ti-22Al-24Nb-0.5Mo(原子分数,%)的预合金粉末,通过包套热等静压工艺制备了粉末Ti2AlNb合金.实验结果显示,粉末粒度显著影响粉末Ti2AlNb合金的孔隙分布.对制备的粉末Ti2AlNb合金粉末环坯进行X射线探伤,检验结果显示环坯无明显焊接气孔及夹杂缺陷.采用金相显微镜(OM)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热等静压态Ti2AlNb合金电
TiNi形状记忆合金是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的新型功能材料,在储能器、结构振动控制、医疗器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WDW3020微控电子万能试验机研究了热处理制度、拉伸温度、预变形量以及循环加栽次数对Ti49.2Ni50.8合金冷轧板材超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49.2Ni50.8合金冷轧板材经400℃保温2h水淬处理、在60℃下拉伸到8%应变量时,合金的超弹性能最佳,而且随着循环
随着TiNi形状记忆合金的开发和应用,其力学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研究TiNi合金的力学性能,利用MTS万能试验机测试得到了TiNi合金不同温度下静态拉伸应力应力应变曲线,并对曲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简称SHPB)对TiNi合金进行了多种高应变率下的动态压缩实验,得到了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利用改进的SHPB测试系统对TiNi合金进行了动态三点弯曲实验,得到了TiNi合金的动
本文分析了2014年以来首钢股份迁钢炼铁所用矿粉性价比,并提出秘细粉在首钢股份属于经济精料.介绍了球团工序成功研发的国产高压辊磨系统和实施的燃烧器优化改造、助燃风机增容改造,解决了秘细粉成球性能差同时缓解了回转窑结圈问题.球团秘细粉配比提高后,在球团能力得到释放的情况下效益体主要体现在炼铁,球团矿SiO2降低、TFe升高,并促进了烧结矿质量改善,炼铁入炉矿综合品位提高,渣铁比降低,有利于高炉入炉焦
济钢3200高炉通过配合400㎡烧结质量攻关,优化装料制度,提高炉况适应能力,加强槽下筛分管理,严格控制返粉中大于5mm 的比例,实现了外返率降至12%的奋斗目标,从而保证了生铁成本的持续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