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满语新词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的讨论

来源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lian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以《蒙古语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GB/T18291-2000)》为指针,以满语传统构词法为基础,探讨新时期满语新词术语工作的一般性原则与方法. 根据RLS理论,满语文活力恢复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在不断规范新词术语的基础上培养更多的是成年人将满语作为第二语言加以学习和掌握,并鼓励其在社区(包括物理意义上的和文化意义上的社区)内使用,并将其传授给下一代。在未来十到十五年内将会出现一批以满语为母语或以满汉双语为母语的儿童,进而实现在较为亲密的人群中使用该语言进行文化交流。这也正是本文转写的出发点,即通过对满语新词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的讨论来推动满语新词术语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进而推动满语文的活力恢复,最终使其走出濒危。
其他文献
一意义和价值当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集中反映,是民族文化之遗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遗韵,也是为未来子孙后代了解二十一世纪初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状况而打开的一扇窗户.二体例条目问题课题以某县某民族语言文化调查来命名,所以一般而言,调查范围限制在某县(区、市、旗),但如果该民族支系分布超出一县范围也可到周边距离不远的其他县调查,但其语言和传统文化习俗必须一致.调查条目涵盖文化生活及口头文化各方面,
《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是由红河州人民政府组织编写的哈尼族口传文化译著系列丛书,计划完成搜集整理出版100卷,至今为止出版了40卷.丛书采用哈尼文、国际音标、汉文单词直译、整体意译四对照体律,体裁分诗歌和散文体.本文以该丛书的诗歌体翻译为例,结合自己的翻译体会,对哈尼语口传文化翻译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指出避免类似误译的方法.
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到2016年为止,只有中央民族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开办过哈尼文专业.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先后开办过两届哈尼语言文学专业,1985年,开办了第三届.上个世纪90年代,云南民族大学开办过两届.两校共开办了5个班,总人数39人.从2012年起,云南民族大学恢复哈尼语言文学专业招生.现在回顾当年哈尼语言文学专业招生、教学和培养情况,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扎话是一种混合语,主要使用群体为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下察隅镇所辖达巴村、巴嘎村、塔玛村、松古村、拉丁村和米奇村的村民.1980年费孝通教授曾在《关于中国民族的识别问题》一文中提到:“另外还有一种人,藏族称他们扎,他们的语言据说是格曼语加藏语,尚未经语言学者的鉴定,有可能是格曼语的底子杂有藏语”.孙宏开教授在《六江流域的民族语言及其系属分类》(《民族学报》1983年第3期)一文中简单扼要地介绍了扎话的情
香格里拉市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过对当地语言景观调查研究发现:当地以多语景观为主,汉语、藏语、英语在标牌中的使用率位列前三,其他民族语言很少出现.不同区域、类型的标牌在语言选择和布局上差异较大,整体来看,汉语属于当地优势语言,藏语、英语只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具有相对优势.语言政策、旅游开发等因素加速了当地藏语语言景观的兴起,行业定位、预期受众、文化认同等因素则会影响藏语在景观中的实际地位.民族地区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什么?对于这个概念,国内外不同的学者下的定义都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广义的文化,指千百年来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对维吾尔语言文字的现代性改变发挥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及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在广大维吾尔族网民在日常网络交际中为了营造交流上的便利来实现的.维吾尔族移动网民是新疆主要的互联网使用群体.新疆独有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造成了维吾尔族网民在移动互联网使用上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性.因此,对新疆维吾尔族网民的移动网络交际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更为迫切和重要.目前,维吾尔族移动网
中国民族语文工作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和语言关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如何正确处理好国家通用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领域的重大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此,对甘南州藏汉“双语”使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查,本文通过对甘南州藏汉“双语”的使用情况,包括民间、官方使用情况、使用者语言态度、工作机构及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了实地调研.认
方块壮字手抄字书作为方块壮字手抄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献价值和实用价值不言自明,但学界对其关注甚少,尤其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以《字学纂要》和《指南解音》为例,进行初步整理分析,阐述方块壮字手抄字书整理研究方法,冀为今后此类文献之整理研究提供新思路.
分析了裕固语记音符号及其改进问题。裕固语记音符号及使用现状目前使用的裕固语记音符号属于拉丁转写,由两种不同语族语言的群体使用统一的一种撰写符号.该记音符号是由陈宗振和照那斯图两位老师于2003年制定的.已经在辞书、刊物和小学辅导材料以及培训班较广泛使用.探讨了关于恢复传统回鹃文字问题。对先改进记音符号后逐渐恢复回鹊文进行了探讨。恢复传统回鹃文或者创制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哪种为最佳选择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