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侵蚀产沙格局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来源 :第九届湖北科技论坛——河湖综合治理与保护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长江上游110个独立流域水文站输沙模数,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上游侵蚀产沙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从土壤、地形、降雨、土地利用和岩性等方面分区探讨了侵蚀产沙区域分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采用独立站点输沙资料可以较好的刻画长江上游侵蚀产沙的分布特征.(2)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长江上游侵蚀产沙的空间变化主要受自然环境控制,人为活动的影响是次要的.降水是侵蚀产沙的主控因子,土壤特性与地形条件也有重要影响.(3)降水和土壤特性对各地区产沙分异的影响最为普遍;地形在地势起伏不大的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岩性在重点产沙区具有显著影响.总体上自然因子对西部人口分布较少的地区解释力较高,对东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解释力较低.
其他文献
以汉江中下游丹江口-汉川河段为调查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样品分析鉴定,研究底栖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历史数据相比,底栖生物种类数量并未减少,但多样性明显降低,钩虾、毛翅目、蜉蝣目等喜流水清洁种类基本绝迹;下游江段的大型底栖生物丰度、物种数和多样性均处于较低水平.保护汉江中下游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恢复健康的生态系统迫在眉睫.
针对富营养浅水湖泊水质净化和生态恢复问题,提出需要构建具有完整结构和功能、较强环境适应能力和水质净化功能的增强型湖泊生态系统.通过分析湖泊水质净化及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从相似论及相似原理出发,提出以生态位概念为基础的生物系统相似性原理,以物质循环的相似性作为判断人工生态系统是否满足相似性要求的标准,为湖泊生态系统仿真方法的奠定理论基础.湖泊生态系统仿真的提出为构建增强型湖泊生态系统提供了基本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黄柏河流域典型的15个监测断面,现场采集溶解氧、电导率、化学指标和底栖动物采用室内分析,通过综合健康指数法对黄柏河流域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评价结果为:调查的15个监测断面中健康状况为健康状态占40%,亚健康占53.3%,一般病态占0.07%.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城市建筑物的扩张,使得一些违建建筑物侵占河道行洪断面,导致河道防洪排涝能力降低,造成城市频发内涝灾害;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工业的急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骤增,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加之城市排水体制及排水管网系统建设落后,导致城市河道成为污水排放通道,大量的污
武汉市湖泊治理和保护工作获得了很多积极成果,但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达到武汉2049城市战略对江湖水资源、水环境的要求,还有一些战略与关键技术上的问题需要突破.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提出了对于湖泊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思考.
洋澜湖水体污染一度是湖北最严重的湖泊之一,经过鄂州市委、市政府的努力,通过多年的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陆水湖是长江右岸上的一条支流,曾经是流域上下游人民的母亲河,为两岸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度被污染,尽管流域所在地党委、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效果并不理想.在此,借鉴鄂州洋澜湖的治理经验和治理对策.
黄冈市黄州区内水资源十分丰富,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流经区内38km,鄂东最大的河流巴河流经区内27km,区内拥有大小湖泊20多个.随着近年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区内水环境质量逐年恶化,已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本文根据新形势下保障国家水安全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初步探索长江、长河、遗爱湖水系连通工程在遗爱湖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本文阐述了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介绍了几种较为常用的河流生态修复措施,为河流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为了强化河道生态设计,打造真正的“生态走廊”,把城市和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达到入水和谐的时代要求.通过分析渔洋河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生态治理设计的基本准则和治理内容,阐述了河道生态治理设计理念,并结合渔洋河具体实例,剖析了河道生态设计理念中存在的问题,从3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土地利用与耕作方式对非点源污染有重要影响.以丹江口库区胡家山小流域为例,基于长期野外观测实验,结合流域坡改梯工程实施前(2005)、实施中(2010)和实施后(2015)3个时段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在GIS技术支持下,应用输出系数模型,研究了以坡改梯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前后,流域非点源污染TN负荷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由于坡改梯工程的实施,流域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