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减压固定自体碎骨椎体间打压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angho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瞻性研究评价后路减压,用减压碎骨块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后路固定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的效果.方法:自2006-2013年明确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61例患者,其中L4.5间隙20例,L5/Sl间隙24例,L4,5,L5/S1双间隙12例,L3,4,L4,5,L5/S1间隙5例,病程6个月-18年,取后正中入路,行椎弓根钉固定全椎板切除减压狭窄椎管,达到无压迫、无粘连和神经根硬膜囊的无张力移动.将椎板减压切除的碎骨快植入椎间隙填满并轻轻打压植骨块,使植骨块之间无间隙达到致密植骨,最后椎弓根钉加压固定.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中频脉冲电预防骨科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3月骨折术后留置尿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手术原因、麻醉方式、置管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拔出尿管,治疗组在拔除尿管后2小时内予中频电穴位治疗,在开展此项目前对相关人员进行中频脉冲电治疗仪操作培训,患
目的:通过微创通道(METRx,microscopeendoscopetubularretractor)行脊柱后路手术最早是在腰椎间盘突出中得到应用。这套系统是由Foley发明,由一系列同心扩张套管和不同长度的薄壁管状工作通道组成。根据特定部位的病理改变决定工作通道的安放位置。
会议
目的: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假关节的诊断以及手术治疗策略,总结1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18例患者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假关节。患者除具有典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史和影像学表现外,均合并有持续性机械性腰背痛,其中有6例患者合并神经功能损害,5例患者合并脊柱后凸或侧凸畸形。
目的探讨采用体外数字伤椎定位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体外数字伤椎定位结合双探针应用PKP治疗T12-L1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2例.男2例,女10例;年龄58~83岁,平均69岁.受伤原因为:跌伤9例、颠簸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8h~26d,平均3d.
目的: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大样本比较罕见报道。本文旨在比较两种皮瓣的皮瓣成活相关并发症(简称并发症)、修复范围、皮瓣重建肢体的功能结果(简称功能结果)和供区并发症,为这两种皮瓣的选用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前界、下界扩大或两者均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动脉解剖基础;解剖学定量测量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旋转弧;总结上述改良皮瓣的临床经验。方法:新鲜标本11例,5例经股动脉灌注乳胶硫酸钡溶液,解剖观察小腿筋膜皮肤穿支的起源、分布、数量、外径,然后剥离的体被组织行X线检查。
目的:比较胫后动脉穿支加强筋膜蒂皮瓣和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的皮瓣成活相关并发症(以下简称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两种皮瓣修复小腿、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14年3月所行胫后动脉穿支加强筋膜蒂皮瓣和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共63例。
目的评价腓骨高位截断术对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并从术后膝关节活动度、骨质变化、疼痛解除等方面与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进行对比。方法对1例左右两侧分别行腓骨高位截断术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病例,术后第三天和术后一个月分别从X光片、红外光导航膝关节在体检测系统Opti_Knee以及综合疗效等方面评价对比两种术式的优劣。
会议
目的:分析应用非骨水泥固定假体在初次髋关节置换术(THA)导致术中假体周围骨折(IPFF)危险因素,统计IPFF发生率,辅助术前识别高危人群,以降低骨折发生率。方法:根据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对我院2009年1月~2015年7月904例应用Synergy或Corail非骨水泥固定假体初次TH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术治疗老年腰骶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科自2000年1月-2013年5月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成人腰骶椎结核患者46例,年龄55-75岁,平均64岁。将接受后路多裂肌间隙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术的20例患者作为A组,将接受腹膜后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术的26例患者作为B组对两组患者围术期及治疗前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