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脂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LDLRmRNA表达的影响

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h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调脂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LDLR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选用体重170 g±20 g健康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即:空白对照组、高脂模型组、调脂胶囊高剂量组、调脂胶囊中剂量组、调脂胶囊低剂量组、辛伐他汀组、脂必妥组。高脂饲料饲喂建立高脂血症动物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动物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时间为10周,RT-PCR法检测大鼠肝脏LDLRmRNA的表达. 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LDLRmRNA相对含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调脂胶囊高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和脂必妥组肝脏LDLRmRNA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调脂胶囊中、低剂量组能显著升高肝脏LDLRmRNA相对含量(P<0.05). 结论:调脂胶囊可明显增强高脂血症大鼠肝LDLRmRNA表达,从而加快血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起到调控血脂水平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神经粘蛋白mRNA(neurocan-mRNA)表达、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用环形银夹使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狭窄,制成RHRSP,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运用原位杂交和电镜等技术观察电针对脑缺血2 h后再灌注1、7、14、30d大鼠脑内神经黏蛋白-mRNA表达与细胞超微结构的干预作用,并
目的:观察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lipoprotein,ox-LDL)及中药苦碟子对体外培养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micro vascular endothelialcell,HBMEC)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目的:研究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开展了通治、辨治、针灸方案与西医治疗方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建立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综合治疗方案,并进行验证和评价,共观察522例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结果:缺血性中风综合治疗方案临床疗效优于西医组;通治方案、辨治方案和针灸方案在不同时间点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结论: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综合
目的:以SD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期间神经行为学及生化指标变化评价中药脑疏宁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脑疏宁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参照Zea Longa等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脑缺血2小时,于大鼠复苏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于再灌注1d、7d和14d后,分别进行大鼠脑梗死灶体积百分比、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的含
目的:观察柴桂龙牡汤合并心理干预治疗中风并发抑郁(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得分>18分患者104例,将10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其中柴桂龙牡汤组35例,黛力新(DEANXIT)组35例,为治疗组;常规治疗34例,为对照组,柴桂龙牡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合并心理干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HAMD17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
目的:观察项针治疗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所致延髓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所致真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项针及药物组和药物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项针加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研究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最后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数为58例。结果:两组吞咽功能分级比较,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吞咽功能
目的:研究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急性缺血中风阴类证的有效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中央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537例患者分别用中西医综合(试验组274例,A组)和西医加相应的中药安慰剂(对照组263例,B组)治疗,并观察相关指标。结果:因误操作产生空号16个,全国22家医院实际进入随机化分配606例。剔除15例,脱落54例,符合方案并随访完整的共537例。两组在性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大小动脉病变的证候演变规律。方法:将207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根据缺血性脑血管病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分型诊断标准结合影像学的方法,分为大动脉病变组87例、小动脉组病变120例,对2组患者中风病的各证候发生率进行动态比较.结果: (1)基于大小动脉病变的不同,火热证、痰证、血瘀证三证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大动脉病变患者火热证
目的:为寻求、验证能够提高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临床疗效的救治方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201例患者进行研究,试验组103例,对照组98例;试验组应用综合救治方案(包括外科手术治疗,中医药辨证治疗,基础治疗),对照组应用外科手术治疗、西医治疗,基础治疗);治疗后28天、随访6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28天,随访6个月,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病死率
目的:观察中药单体环维黄杨星D(cyclovirobuxine D,CVBD)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脑组织突触生长素(synaptophysin,SYN)表达与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环形银夹使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狭窄,制成RHRSP,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用免疫组化、透射电镜等技术观察CVBD对RHRSP脑缺血2h后再灌